片玉来夸楚,治中作主人。
江山增润色,词赋动阳春。
别馆当虚敞,离情任吐伸。
因声两京旧,谁念卧漳滨。
孟浩然,字浩然,襄阳人。少隐鹿门山,年四十,乃游京师。常于太学赋诗,一坐嗟伏,与张九龄、王维为忘形交。维私邀入内署,适明皇至,浩然匿牀下,维以实对。帝喜曰:“朕闻其人而未见也。”诏浩然出,诵所为诗。至“不才明主弃”,帝曰:“卿不求仕,朕未[尝]常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採访使韩朝宗约浩然偕至京师,欲荐诸朝。会与故人剧饮懽甚,不赴。朝宗怒,辞行,浩然亦不悔也。张九龄镇荆州,署为从事。开元末,疽发背卒。浩然为诗,伫兴而作,造意极苦,篇什既成,洗削凡近,超然独妙,虽气象清远,而采秀内映,藻思所不及。当明皇时,章句之风大得建安体,论者推李杜为尤,介其间能不媿者,浩然也。集三卷,今编诗二卷。 孟浩然,襄阳人。开元二十八年卒,年五十二。(复出一首)
《送崔遏》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诗,描写的是诗人送别好友崔遏的场景。
诗中写道:“片玉来夸楚,治中作主人。”这句话表达了玉石传自楚国,而崔遏在治理中央,担任重要职务的情况。
接下来的两句“江山增润色,词赋动阳春”则描写了治理的成果,使得国家更加繁荣昌盛,文学作品也充满生机。
下面的两句“别馆当虚敞,离情任吐伸。”则暗示崔遏因为离别而心情空虚,离情难以表达。
最后两句“因声两京旧,谁念卧漳滨。”则表明崔遏离开后,诗人对他的思念之情,希望他能够想起曾经在洛阳和长安的美好时光。
整首诗以描写崔遏离别为主线,通过描写崔遏的才华和功绩,以及离别后的空虚和思念,展示了诗人对友谊和离别的深深感慨。
中文译文:
送别崔遏
美丽的玉石从楚国寄来夸耀美丽,
崔遏治理中央,充当了主人的角色。
江山因为他的管理而更加光彩照人,
诗文作品充满了春天的活力。
离别的别馆空空荡荡,
离情如同释放出来的呼吸。
因为他的声名在长安和洛阳流传久远,
谁会记得卧在漳河边的孤独之人。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出诗人对友谊和离别的情感。诗人通过描写崔遏在治理中央的才华和功绩,展示了他的崇高品质和价值。在离别的场景中,诗人又表达了自己对友谊的思念和对崔遏的祝福。整首诗情感真挚,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和对离别的无奈和思念之情。
入林不厌深,避世不厌独。倦飞鸟知还,毋惮下乔木。
人面不如花面。花到开时重见。独倚小阑干。许多山。落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说道梦阳台。几曾来。
出了长于过了桥,纸钱风裹树萧骚。若无六代英雄骨,牛首诸山肯尔高。
执别而来二十春,忽飞书意一何勤。四方岂是少贤士,千里犹能思故人。世态见多知可否,物情谙久识疏亲。我今老去甘衰朽,无补明时卧洛滨。
霏霏寒日陨清霜,勃勃阴风出土囊。尺木未阶龙久蛰,衔芦不稳雁斜行。仕涂田舍成三已,世态江湖合两忘。无术忧民缘底瘦,一杯豆粥爇心香。
茅檐入竹低,旷野时寓目。寂寂农家春,新秧满田绿。何时稻登场,秋山响蓬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