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亲高堂舜井西,欲辞东合思依依。
三台筵上飞觞送,五老峰前负米归。
莫叹贵无苏子印,且怜荣有老莱衣。
旧书达少应投杼,新集镌多肯断机。
红叶村坊临水迥,黄花岐路入山微。
重阳虽近难留住,把酒登高会又违。
魏野(九六○~一○二○),字仲先,号草堂居士,陕州陕县(今属河南)人(《东都事略》卷一一八作蜀人)。一生不仕,居陕县东郊。真宗大中祥符四年(一○一一)被荐徵召,力辞不赴。广交僧道隠者,与当时名流寇准、王旦等亦有诗赋往还。天禧三年(一○一九)十二月九日卒,年六十。卒后赠秘书省着作郎。有《草堂集》,生前已行于世。死后,其子魏闲总其诗重编爲《鉅鹿东观集》十卷。《宋史》卷四五七、《东都事略》卷一一八有传。 魏野诗,前十卷以一九二五年贵池刘氏影宋刊本《鉅鹿东观集》爲底本,校以宋绍定元年严陵郡斋刻本(残四~六卷,以明抄本配足,简称明抄配宋本,藏北京图书馆)、旧山楼藏清钞本(简称旧山楼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张蓉镜藏清钞本(简称张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章钰藏清钞本(简称章本)、宋筠录温忠翰校跋本(简称温校)、赵氏峭帆楼一九一四年刊本(简称赵本)、傅增湘批校本(简称傅校)、陈思辑《两宋名贤小集》(清初钞本,收《草堂集》三卷,简称草堂集本)等。另从《草堂集》、《全芳备祖》等书辑得集外诗,附于卷末。
《送陈越之河中宁观》是一首宋代诗词,作者是魏野。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宁亲高堂舜井西,
欲辞东合思依依。
三台筵上飞觞送,
五老峰前负米归。
莫叹贵无苏子印,
且怜荣有老莱衣。
旧书达少应投杼,
新集镌多肯断机。
红叶村坊临水迥,
黄花岐路入山微。
重阳虽近难留住,
把酒登高会又违。
诗意:
这首诗词描述了送别陈越之去河中宁观的情景。诗人站在高堂舜井西边,心中思念着与陈越之的告别。在三台筵上,酒杯飞舞,送别的场面十分热闹。五老峰前,陈越之背着米回归家乡。诗人告诫陈越之不要悲叹自己没有苏子印(指官职),而是要珍惜拥有老莱衣(指朴素的衣服)。旧书虽然很少能达到高位,但它们应该被投入熊熊烈火中,而新的作品则应该铭刻在千古之机上。红叶的村坊临水而立,黄花的岐路通向遥远的山间。重阳节虽然近在眼前,但难以留住,把酒登高的欢聚又会失去。
赏析:
这首诗词以送别为主题,通过描述离别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陈越之的思念和祝福之情。诗人以简练而自然的语言,描绘了送别的场景,给人一种亲切和真挚的感受。
诗中运用了一些意象和象征,增加了诗意的深度。比如舜井、三台、五老峰等地名,都是具有特定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的地方,通过描写这些地方,使诗词更具情感色彩和文化底蕴。
此外,诗人还通过对贵贱、荣辱的思考,表达了对人生价值和追求的思索。诗中的苏子印和老莱衣,代表了官职和朴素的生活,诗人告诫陈越之不要追求虚名和权势,而是要珍惜朴实的幸福。
最后几句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感慨和对现实的思考。红叶村坊临水迥,黄花岐路入山微,描绘了时光的变迁和人生的起伏。重阳节虽然近在眼前,但往事难以挽留,把酒登高的欢聚也会终结。这种对时光流转和人生无常的思考,给人以深沉的感悟。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以简练的语言和深入的思考,表达了对别离和人生的思索,展现了宋代诗人的深情和哲理。
湖上风恬月淡时,卧看云影入玻璃。轻舟忽向窗边过,摇动青芦一两枝。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一般 一作:一番)
薄墓雨霏霏,归心恨不飞。客程三日阻,家舍半年违。涧涩水争道,山空云触衣。凭谁洗光手,取出太阳辉。
父殁名随泯,诗存世莫传。敢求大手笔,为写小园篇。词翰成双美,光华照九泉。托公垂不朽,镌刻到千年。
虞弦挥按,甫奏薰风曲。两两尧_长新绿。揖鳌峰、连雁峤,_轕圆融,总里许、北郭门围全属。年年才见夏,喜溢枌榆,龙穴霏烟霭晴谷。向氤氲和气里,岁奉瑶觞,试屈指、几阅梅林初熟。待一品官高见玄孙,算八十彩衣,更饶遐福。
荆州太守驾朱轓,宝笔题诗出御前。应厌笙歌消暇日,欲将才业效当年。千章翠木云间寺,百丈清江雪后船。看取古来良吏迹,苍碑突兀岘山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