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送陈守子华宿土囊有感》

三年抱恙多闭门,只得两度敲禅扃。
道人问我缘底出,为送乡城两史君。
阛中暑湿如炊甑,山寺阴凉百僧定。
往年过此苦匆匆,今日海山看古镜。
伊谁一念饭行人,至今规矩犹如新。
可叹延平小书舍,虚致雩桥风月夜。

作者介绍

陈宓(一一七一~一二三○),字师復,学者称復斋先生,莆田(今属福建)人。俊卿子。少及登朱熹之门,长从黄榦学。以父荫入仕。宁宗庆元三年(一一九七),调监南安盐税(本集《丁巳选调》)。歷主管南外睦宗院,再主管西外。嘉定三年(一二一○),知安溪县(明嘉靖《安溪县志》卷六)。七年,入监进奏院,迁军器监簿。九年,因建言忤史弥远,出知南康军。任满,改知南剑州,创延平书院。十七年,命知漳州,闻宁宗卒,乞致仕。理宗宝庆二年(一二二六),起提点广东刑狱,未上,主管崇禧观。绍定三年卒,年六十。追赠直龙图阁。有《復斋先生龙图陈公文集》二十三卷等。事见清干隆《福建通志》卷四四,《宋史》卷四○八有传。 陈宓诗,以清抄《復斋先生龙图陈公文集》(藏南京图书馆)爲底本。底本形式尚整饬,但错漏极多,除少量酌校有关书引录,大量明显形误字、别体字径改;涉及文义的误字,改后加校;部分无法确定的错漏,加校。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作品评述

《送陈守子华宿土囊有感》是宋代陈宓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送别陈守子华离开延平小书舍的情景,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和对离别的感慨。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三年多的疾病让我多次闭门不出,
只得两次推开禅房的门扉。
道士问我离开的原因,
是为了送别乡城的两位士人。
城市里的喧嚣炎热,宛如炊甑,
山寺里的凉爽宁静,百僧定定。
往年我匆匆走过这里,心中苦涩,
今天我在海山之间看见了古老的镜子。
有人一念之间给行人一餐食,
至今这份规矩依然如新。
可叹延平的小书舍,
虽然虚无,但拥有雩桥的风和月的夜。

诗意:
《送陈守子华宿土囊有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送别和离别的感慨之情。诗人在疾病中多次闭门不出,却为了送别乡城的两位士人而再次出门。诗中通过对城市和山寺的描写,凸显了城市的喧嚣和山寺的宁静,暗示了离别的苦涩和希望能够找到宁静的归宿。诗末提到了延平的小书舍,虽然虚无,但却有雩桥的风和月的夜,暗示了对友人在新的环境中能够得到宁静和美好的期望。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离别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陈宓细腻而深沉的情感世界。诗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城市的喧嚣与山寺的宁静相对照,凸显了离别所带来的内心的苦涩和对宁静归宿的向往。诗人以自然景物的变化来映衬内心的情感,以古镜的形象来暗示离别的感慨和对过去的回忆。最后,诗人用延平的小书舍和雩桥的风与月来象征友人在新环境中的归宿和美好,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与期望。

这首诗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通过对景物和情感的描绘,展现了离别的苦涩和对宁静的向往,同时也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与期盼。整首诗构思巧妙,语言简练,给人以深思和共鸣的余地,体现了宋代诗人的独特魅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 《嘲淮风进退格》

    絮帽貂裘莫出船,北窗最紧且深关。颠风无赖知何故,做雪不成空自寒。不去扫清天北雾,只来卷起浪头山。便能吹倒僧伽塔,未直先生一笑看。

  • 《大字吟》

    诗成半醉正陶陶,更用如椽大笔抄。尽得意时仍放手,到凝情处略濡毫。鲁阳却日功犹浅,宗慤乘风志未高。写出太平难状意,任佗天下颂功劳。

  • 《睡起自遣》

    书枕悠悠自小康,何须断送脚尘忙。屏心云气山开画,树里檐声雨满堂。名利可怜鸡有肋,神仙只累鼠拖肠。时时具酒招邻曲,闲与桑麻较短长。

  • 《送广帅秩满之官丹阳二首》

    北门卧护要耆英,小试胸中十万兵。天借金山吟落月,身兼铁瓮作长城。何如岭上因归路,摘取梅酸去作羹。已有紫泥教诣阙,便应留住付钧衡。

  • 《和此阳先生感兴诗二十首》

    坤舆载五岳,乾象垂三光。术极宰元化,俯仰无低昂。一理贯万有,形色皆停当。晋风竞清谈,幽眇夸辉煌。坐销白昼尽,狐兔睨其旁。天地亦为愁,何但颓偏方。

  • 《十二时/忆少年》

    太平时。御华夷。躬听断破危疑。春秋鼎盛,绌声乐游嬉。日升繁机。长驾远驭垂。意在轩羲。恢六典、斥三垂。有殊尤绝迹,盛德魄周施。方将缀缉声诗。扩皇纲,明帝典,绍累圣重熙。高拱无为。事难知。春色盛,逼千秋嘉节,忽闻玉几。颁命彤闱。厌世御云归。翊翠凤,驾文螭。缥缈

版权所有©学知识网词语词典   网站地图 辽ICP备170134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