嗟哉先生去何所兮,杳不可寻。
舍我于此使形影之外兮,唯莽苍之山林。
仰圆峤之峨峨兮,俯大壑之沉沉。
长波澒涌以荡潏兮,群鸟翻翻而悲吟。
寂扰扰之烦虑兮,纳冥冥之至音。
先生将一我之正性兮,何设意之此深。
我已穷神而造妙兮,达真指于素琴。
先生盍还此兮,度明明乎我心。
文同(一○一八~一○七九),字与可,号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东)人。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进士,初仕邛州军事判官。至和二年(一○五五)调静难军节度判官,嘉祐四年(一○五九)召试馆职。六年,出通判邛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改汉州。三年,迁知普州。神宗熙宁三年(一○七○)召知太常礼院。因议新法不合,四年,出知陵州,歷知兴元府、洋州。元丰元年(一○七八)改知湖州。二年,赴任途中卒于陈州,年六十二。文同除诗外尤以墨竹知名,画家称文湖州竹派。后人编有《丹渊集》四十卷,拾遗二卷,附范百禄所撰墓志及家诚之所撰年谱。《宋史》卷四四三有传。 文同诗二十卷,以《四部丛刊》初编影印毛晋汲古阁重刊明万历三十八年吴一标刻《陈眉公先生订正丹渊集》爲底本,参校明万历四十年蒲以怿刊《新刻石室先生丹渊集》(简称新刻本,藏北京图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梁山舟校新刻本(简称梁校,藏南京图书馆),及近人傅增湘校汲古阁本(简称傅校,藏北京图书馆)。另辑录集外诗,附于卷末。
《水仙操》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文同。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嗟哉先生去何所兮,
杳不可寻。
舍我于此使形影之外兮,
唯莽苍之山林。
译文:
唉,先生去了何处呢,
无影无踪。
我被留在此处,形影相隔,
只有茫茫苍山林。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作者对离别的思念之情。诗人嗟叹先生的离去,不知他去了哪里,无法找到。而自己则留在原地,形影分离,只有孤独的山林作伴。诗人表达了对离别的痛苦和无奈之情。
赏析:
《水仙操》以简练、凝炼的语言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诗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先生的离去与自己的孤独形成鲜明的对照。通过对山林景色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内心的孤独和痛苦。整首诗词意境清幽,给人一种静谧的感觉,同时也展现出离别的苦楚和思念之情。
诗中的"水仙"一词可能是借景抒怀,用以烘托离别的伤感。水仙花是一种婉约的花卉,常与离别、思念等情感联系在一起。在这首诗中,水仙的含义可能是通过描写孤独的山林来表达作者内心的离愁别绪。
整首诗词情感深沉,意境幽远,通过对离别和孤独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忧伤和思念之情。诗词以简练的语言传达了复杂的情感,给人以深思和共鸣的空间。
仙乡会应远,王事知何极。征传莫辞劳,玉峰聊一息。形骸已销散,心想都凝寂。真气自清虚,非关好松石。九仙皆积学,洞壑多遗迹。游子归去来,胡为但征役。
学无为,离尘俗。结草为庵山水绿。散诞无拘束。南山看过牛如玉。人牛且喜俱相熟。脱下蓑衣吹一曲。
桃花源上避秦人,岂料渔舟见此身。胡虏杀人掊玉帛,简编破椟委泥尘。谁施骨肉死生惠,只有皇天后土仁。可保斯文犹未坠,庙堂宜亦用儒臣。
疏烟明淡雨膏如。青入烧痕初。开到无言桃李,春事喜敷腴。随杖履,有琴书。酒盈壶。风前花下,睡起醒时,着我篮舆。
倚天无数玉巉岩,心觉庐山是雪山。未暇双林寻净侣,试招五老对苍颜。远游借问有何好,胜赏何曾容暂间。却恨此生云水脚,误随人去踏尘寰。
法度名儒奉束修,帝师礼数亦宜优。公卿股栗朱云剑,白首门生忍不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