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水调歌头(丁亥送方子南出蜀)》

行客送行客,况又值新秋。
莼乡此去万里,先我上扁舟。
三载乌奴聚首,异县乡情对语,乘月几登楼。
去去远蜀口,日日望吴头。
丹青手,描不就,此离愁。
半生萍梗江汉,别恨最绸缪。
远水长空一色,风顺波平如掌,雁序际天游。
故旧有相问,犹滞剑南州。

作者介绍

李曾伯,字长孺,号可斋,祖籍覃怀(今河南沁阳),侨居嘉兴(今属浙江)。理宗绍定三年(一二三○),知襄阳县。嘉熙元年(一二三七),爲沿江制置司参议官(《宋史》卷四二《理宗纪》)。三年,迁江东转运判官、淮西总领(《景定建康志》卷二六)。淳祐二年(一二四二),爲两淮制置使兼知扬州。九年,知静江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转运使。移京湖制置使兼知江陵府。宝祐二年(一二五四),改夔路策应大使、四川宣抚使。以事奉祠。起爲湖南安抚大使兼知潭州。六年,再知静江府。復以事罢。景定五年(一二六四),起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曾伯以文臣主军,长于边事,爲贾似道所嫉,于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禠职。寻卒。有《可斋杂稿》三十四卷,《续稿》前八卷、后十二卷。事见本集有关诗文,《宋史》卷四二○有传。 李曾伯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清康熙影宋抄本(简称影宋本,藏南京图书馆)。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作品评述

《水调歌头(丁亥送方子南出蜀)》是宋代李曾伯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行客送行客,况又值新秋。
莼乡此去万里,先我上扁舟。
三载乌奴聚首,异县乡情对语,乘月几登楼。
去去远蜀口,日日望吴头。
丹青手,描不就,此离愁。
半生萍梗江汉,别恨最绸缪。
远水长空一色,风顺波平如掌,雁序际天游。
故旧有相问,犹滞剑南州。

诗词中文译文:
行客相送行客,何况又是新秋。
从这里到莼乡万里,我先上了小船。
三年来黑发部落相聚,异县乡情相对畅谈,几次在月光下登上楼阁。
你去远蜀的口,我日日望着吴山头。
丹青画笔,描绘不出,这种离愁之情。
半生流浪江汉之间,别离之恨最为深重。
远处的水和天空一片颜色,风顺波平如掌,雁儿们在天空中排成队伍飞翔。
故旧的朋友有所问候,仍然停滞在剑南州。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行客送别行客的场景,发生在一个新秋的时刻。行者即将离开,作者站在江边的小船上先行,为行者送别。行者和作者是三年来在黑发部落相聚的朋友,他们来自不同的县城,但在别乡相逢时,情感交流畅快。作者望着行者远去的方向,每天都盼望着他能平安到达目的地。作者的丹青画笔无法描绘出内心的离愁之情,他们之间的离别之恨如同半生流浪江汉的经历一样深重。

诗中描绘了远水和广阔的天空,形容了水天一色的景象,以及风和波浪的平静,给人以宁静和舒适的感觉。诗人还描绘了雁儿在天空中排成队伍飞翔的景象,展示了大自然的美妙和生机勃勃。

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故旧朋友的思念之情,他们虽然远离故乡,但仍然停滞在剑南州,没有机会相见。这种思念之情通过整首诗词营造出一种离愁别绪的氛围。

整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离别的情感和对乡情的思念,展现了宋代文人的感伤之情和对友谊的珍视。

  • 《秋浦歌十七首》

    其一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客愁不可度,行上东大楼。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寄言向江水,汝意忆侬不。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其二秋浦猿夜愁,黄山堪白头。清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欲去不得去,薄游成久游。何年是归日,雨泪下孤舟。其三秋浦锦驼鸟,人间天上稀。山鸡

  • 《寄李叔器兼寄毛伯明张王臣康叔临三首》

    向来相别恨匆匆,别复长思讲学功。江水无由至双鲤,春风又是起归鸿。

  • 《黄山》

    窈窕春山路不迷,桃花到处锦浮溪。行来半日无人迹,惟有深林一鸟啼。

  • 《又雨》

    霞红疑太早,果不是晴天。市涨危侵户,村流喜入田。昏昏邻寺鼓,滃滃晚厨烟。明日应犹雨,宵甜一枕眠。

  • 《九日忆砚山旧居》

    帝里闲人少,谁同把酒杯。砚山篱下菊,今日几枝开。晓角惊眠起,秋风引病来。长年归思切,更值雁声催。

  • 《一丛花》

    尊前凝伫漫魂迷。犹恨负幽期。从来不惯伤春泪,为伊后、滴满罗衣。那堪更是,吹箫池馆,青子绿阴时。回廊帘影昼参差。偏共睡相宜。朝云梦断知何处,倩双燕、说与相思。从今判了,十分憔悴,图要个人知。

版权所有©学知识网词语词典   网站地图 辽ICP备170134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