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杉翠桱几千章,势压穹岩九暑凉。
匠石它年选隆栋,万牛回首立明堂。
李洪(一一二九~?),字可大(《宋诗纪事补遗》卷六一),扬州(今属江苏)人。正民子。宋室南渡后侨寓海盐、湖州。高宗绍兴二十五年(一一五五),官监盐官县税。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爲永嘉监仓。未几,奉召入临安任京职,官终知藤州。有《芸庵类稿》二十卷,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六卷,其中诗五卷。事见宋陈贵谦《芸庵类稿序》及本集诗文。 李洪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双桱》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李洪。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古老的杉树翠绿的枝桠有千万条,
它们的力量压迫着高山,九个酷热的夏天都感到凉爽。
这些石匠在未来会选择它为高楼大厦的柱子,
成千上万的牛群会回首望着它立在明堂上。
诗意:
《双桱》描绘了一幅壮丽的自然景观,以及与之相比的人类智慧和工艺的凝聚。杉树作为自然界的主角,被描绘为古老而强大的存在,其枝桠繁多,遮天蔽日,给人以清凉的感觉。这些杉树的力量如此强大,以至于可以压迫穹岩,给高山带来凉爽,使得酷热的夏天也感到舒适。在人类的智慧和工艺方面,石匠们将选择这些杉树作为未来高楼大厦的柱子,以展示人类的建筑成就。而当这些高楼大厦建成后,无数的牛群回首望着它们,仿佛在回顾人类的伟大成就。
赏析:
《双桱》通过对自然与人类的对比,展现了自然的壮丽和人类的智慧与工艺的结合。杉树作为自然界的象征,被赋予了古老和强大的形象,暗示着自然的力量和神秘。与此同时,人类的智慧和工艺则通过石匠选择杉树作为建筑柱子的行为得以展现。这种对比使得诗词中的景观更加鲜活有力,同时也表达了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和对自身智慧的骄傲。整首诗词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自然和人类的关系,展示了作者对自然景观和人类文明的深刻感悟。
过尽巴东巫峡长,荆川鼓棹更茫茫。避风怕入三江口,乘月贪行百里荒。夜后逢人尽刀剑,古来踏地皆耕桑。可怜行路难如此,一簇寒芦尚税场!
应是行云未拟归,变成春态媚晴晖。深如绮色斜分阁,碎似花光散满衣。天际欲销重惨淡,镜中闲照正依稀。晓来何处低临水,无限鸳鸯妒不飞。
野客伐山桂,横为曲渚桥。势危宁过马,径狭欲通樵。小艇何妨系,离魂正此销。想君回首处,虹影在林椒。
君不见周兴西旅贡厥獒,今日天下新建櫜。远方不许进异物,閒却三略兼六韬。又不见王孙昔叹走狗烹,今日天下永太平。保全功臣决无此,花村夜不争雉鸣。陆平原家养黄耳,系书不隔江淮水。金陵音问还洛阳,往来何啻万余里。杜少陵寓鄜州居,旧物低徊入衣裾。宗文宗武共入罗,爱怜
我昔择师友,所至多朋俦。道义自然合,如以胶漆投。一官既已得,势利寻戈矛。向者市道交,日亲成日讎。仅余山林士,共结方外游。一语不及俗,自是无悔尤。况乃生死事,同参无异谋。何暇及汝曹,惴惴性命忧。此间地步窄,椰子包山丘。三山妙僧杰,道眼宽处求。怜我本逐客,饥冻
少日负虚名。问舍求田意未平。南去北来今老矣,何成。一线微官误半生。孤影伴残灯。万里灯前骨肉情。短发抓来看欲尽,天明。能是青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