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雨吹不断,贫居常闭门。
东溟容有限,西极更能存。
束湿炊悬釜,翻床补坏垣。
倒身无著处,呵手不成温。
陈师道(一○五三~一一○二),字履常,一字无己,自号后山居士,学者称后山先生,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家贫,苦志好学。年十六,以文谒曾巩,遂留受业。神宗熙宁中,王安石经学盛行,师道心非其说,绝意仕进。元丰四年(一○八一),曾巩奉诏修史,荐入史馆,以布衣未果。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四月,以苏轼等荐(《苏轼文集》卷二七《荐布衣陈师道状》),起爲亳州司户参军,充徐州教授(本集《谢徐州教授启》)。七月,除太学博士(《续资治通鑑长编》卷四三○),因五月间曾託疾乞假到南京见苏轼,仍罢爲徐州教授(本集《谢再授徐州教授启》)。五年,移颍州教授(任渊《后山年谱》)。绍圣元年(一○九四),坐苏轼余党,谪监海陵酒税(本集《与鲁直书》)。二年,调彭泽令,以母丧未行,家居六年。元符三年(一一○○),除棣州教授,未赴,召爲秘书省正字(《后山年谱》)。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一一○一),扈从南郊,天寒无绵衣,以寒疾卒于十二月二十九日,年四十九。遗着由门人魏衍编爲《彭城陈先生集》二十卷,其中诗六卷,四百五十六篇(魏衍《彭城陈先生集记》),已佚。有《后山居士文集》(二十卷,收诗多于魏本)、《后山先生集》(二十卷)及任渊《后山诗注》传世。《宋史》卷四四四有传。 陈师道诗,以宋蜀刻大字本《后山居士文集》(有绍兴二年谢克家序)爲底本(卷六原缺第二十二页,据目录以宋刻《后山诗注》本补足)。校以宋刻《后山诗注》(残存卷三下至六,藏北京图书馆,简称宋注本)、高丽活字本《后山诗注》十二卷(出明弘治十年袁宏刻本,《四部丛刊》据此影印,简称高丽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后山诗注》十二卷(简称库注本),清雍正八年(一七三○)赵骏烈刻本《后山先生集》二十四卷(据明弘治十二年马暾刻本《后山先生集》三十卷重编,简称赵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后山集》二十四卷(简称四库本)、张钧衡《适园丛书》本《陈后山集》三十卷(一九一四年据旧钞本翻刻,简称张本)。除宋刻残本外,五本共同的异文校语简作各本。凡底本失收而见于校本诸诗,编爲第七卷,新辑集外诗附后。
《暑雨》是宋代诗人陈师道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贫居者在炎热的夏季中的生活情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邃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暑雨”为题,暗示了一个炎热潮湿的夏天。首句“密雨吹不断”描绘了雨势绵绵不绝,无法停息,给人一种闷热的感觉。接着,“贫居常闭门”,揭示了诗人贫病交加的境况,常闭门不出,生活拮据。通过这样的描写,诗人抒发了自己的孤独与无奈之情。
下面两句“东溟容有限,西极更能存”,暗示了东方大海容纳雨水有限,而西方更是能够积存雨水。这里使用了东西方的地理象征,表达了作者贫寒之地雨水稀缺的现实,同时也映射出作者内心的无望和困顿。
接着的两句“束湿炊悬釜,翻床补坏垣”,描述了诗人贫困的生活状况。他们只能把湿漉漉的衣物束缚在炊事台上,弥补着破损的家园。这种贫困的生活状态更加突出了诗人内心的无奈和困苦。
最后两句“倒身无著处,呵手不成温”,表达了作者身处逆境,无处倾诉的心情。他们无处可倾倒心事,连温暖的手掌都无法为自己带来一丝温暖。这种绝望的境地使人感到深深的悲凉和无助。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贫居者生活环境的描绘,以及对内心孤独和无奈的抒发,传达了作者在逆境中的困苦和无助。这首诗以简洁而凄凉的语言,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意境,使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内心的苦闷与无奈,具有浓厚的写实主义色彩。
忽而来兮,格神鸿休。忽而往兮,神不予留。神在天兮,福我寿我。千万春兮,高灵下堕。
翠岭一千寻,岭上彩云如幄。云影波光相射,荡楼台春绿。 仙鬟撩鬓倚双扉,窈窕一枝玉。日暮九疑何处?认舜祠丛竹。
终年常避喧,师事五千言。流水闲过院,春风与闭门。山茶邀上客,桂实落前轩。莫强教余起,微官不足论。
冷落江西香火缘,岭南人少问吾传。一行水陆余千里,两岁风花仅百篇。句眼竟谁知落处,古囊长是挂闲边。獿人常试斲泥手,客里相逢喜欲颠。
人情甘阿谀,我独倦请谒。尤於权门疏,万事亦已拙。平生江湖期,梦寐不可遏。青青西门槐,少解马上暍。
缥竹湘南美,吾师尚毁形。仍留负霜节,不变在林青。每入杨枝手,因谈贝叶经。谁期沃州讲,持此别东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