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百念灰,只有敬贤念。
事之云乎哉,敢分席半片。
不思笙鹤随,犹望衣钵禅。
举杯邀杖履,同问春深浅。
徘徊梅月下,不嗔苹藻荐。
公诗太过情,置我冰而炭。
年来从心游,琴瑟幸非远。
一谦生万和,一默屈在辨。
今日知公心,它日识公面。
朝夕愿趋隅,稽首侍香案。
王柏(一一九七~一二七四),字会之,少慕诸葛亮爲人,自号长啸,三十岁后以爲“长啸非圣门持敬之道”,遂改号鲁斋,金华(今属浙江)人。从何基学,以教授爲业,曾受聘主丽泽、上蔡等书院。度宗咸淳十年卒,年七十八,謚文宪。柏着述繁富,有《诗疑》、《书疑》等,大多已佚。其诗文集《甲寅稿》亦已佚,明正统间六世孙王迪裒集爲《王文宪公文集》二十卷,由义乌县正刘同于正统八年(一四四三)刊行。事见《续金华丛书》本卷末附《王文宪公圹志》,《宋史》卷四三八有传。 王柏诗,以《续金华丛书》本《鲁斋王文宪公文集》(其中诗四卷)爲底本,校以明正统刻本(简称正统本),及影印《四库全书》本《鲁斋集》(简称四库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书隐和韵谢再答之》是宋代王柏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对贤者的敬仰和向往,以及对友谊的珍视和对自身处境的思考。
诗意和赏析:
在诗的开头,作者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百般念想已经烟消云散,只剩下对贤者的敬仰之情。他对贤者的价值和意义心存敬佩,愿意与贤者共享一片席地。作者不再追求名利,而是希望能够像贤者一样追求精神上的宁静,比喻为衣钵禅。
作者举起酒杯邀请贤者,一同探讨春天的深浅之美。他在梅花盛开的月夜中徘徊,对贤者的到来非常期盼,而贤者的到来又如同苹果和藻荐般令人喜悦。作者觉得贤者的诗作过于情感激昂,使得自己感到冷漠和无足轻重。
接下来,作者回顾了自己多年来的心境和陪伴自己的音乐。他幸运地能与贤者共同欣赏琴曲,这使得他觉得自己并不孤独,与贤者之间的默契使得他们能够在争辩中保持谦和,在沉默中保持辨析。
最后,作者表示自己今天理解了贤者的心意,未来一定会认识贤者的真面目。他愿意每天早晚都前去贤者所在的角落,恭敬地向贤者行礼,并且守候在香案旁边。这里的香案象征着文化和学问,作者愿意在这里静静地等待贤者的指导和教诲。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对贤者的崇敬之情,以及对友谊和心灵追求的思考。通过描绘自己与贤者的交往和对贤者的赞美,作者表达了自己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内心宁静的向往。整首诗词情感真挚,意境优美,展现了宋代文人追求精神境界和人际关系的特点。
短研深煨倒插宜,明年便有绿垂垂。只因因造化容易,不见岁寒冰雪时。
居山乐无涯,三径富松菊。山体静吾心,山光悦吾目。春来山蕨肥,秋后山田熟。未必王侯家,有吾清净福。
春池深且广,会待轻舟回。靡靡绿萍合,垂杨扫复开。
单衾寒引画龙声。雨初晴。月微明。竹外溪边,低见一枝横。澹月疏花三四点,尚春浅,早相看、似有情。夜来袖冷暗香凝。恨半销,酒半醒。靓妆照影,未堪整、雪艳冰清。只恐不禁、愁绝易飘零。待得南楼三弄彻、君试看,比从前、更瘦生。
风月骚人业,相传能几家。清心长有虑,幽事更无涯。隐奥谁知到,陵夷即自嗟。千篇如可构,聊擬当豪华。
中原昔失御,幽冀不复华。我朝示仁抚,金币岁屡加。君恩谨宜道,使才慎推差。翰林承命行,驱驾绝漠沙。晨登寒山岭,回望万里家。劲风搜貂裘,严冰断马挝。乡心感归雁,塞泪零悲笳。慷慨属国节,迢递博望槎。幸古有此贤,庶足开颦嗟。晴阳展归旗,喜气日以嘉。入门解征衫,金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