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书八功德水庵》

幽独若可厌,真实为可喜。
见山不碍目,闻水不逆耳。
翛然无所为,自得而已矣。

作者介绍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歷签书淮南判官、知鄞县、通判舒州,召爲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嘉祐三年(一○五八),入爲度支判官,献万言书极陈当世之务。六年,知制诰。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宁府。寻召爲翰林学士。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除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击,辞相位,以观文殿学士知江宁府。八年,復相。九年,再辞,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十年,免府任,爲集禧观使,居江宁钟山。元丰元年(一○七八),封舒国公。后改封荆。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謚文。着有《临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诗选》二十卷、《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残)。另有《王氏日录》八十卷、《字说》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传》一卷、《论语解》十卷,与子雱合着《新经诗义》三十卷,均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荆公安石传》。《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王安石诗,有全集本和诗集李壁注本两个系统。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阳何氏抚州覆宋绍兴中桐庐詹大和刊《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其中诗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诗)爲底本。校以南宋龙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简称龙舒本),张元济影印季振宜旧本《王荆文公诗李雁湖笺注》本(张氏以爲系元大德本,据今人考证,实明初刻本,简称张本),清缪氏小岯山房刊本(简称缪本),日本蓬左文库所藏朝鲜活字本(简称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诗,以及从他书辑得的集外诗,分别编爲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与他人诗集互见或误收的诗,前人已多有指明。爲谨慎计,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诗,仍全部收入,在诗题下加注或加按说明;《瀛奎律髓》误收的他人诗,入存目。

作品评述

诗词:《书八功德水庵》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幽独若可厌,真实为可喜。
见山不碍目,闻水不逆耳。
翛然无所为,自得而已矣。

中文译文:
寂静和孤独如果能令人讨厌,那真实则值得欢喜。
看到山不会阻挡视线,听到水声不会让耳朵不舒服。
自然而然地无所追求,只是自得其乐罢了。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幽静的水庵(小庙)景象,并表达了诗人王安石对于自然的赞美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首先,诗中提到了幽独和真实。幽独意味着远离喧嚣和烦扰,而真实则代表着自然的本真。诗人认为,幽静的环境不仅能够让人摆脱烦恼,还能够带来真实和喜悦的体验。

接下来,诗中描述了在水庵中观赏自然景色的情景。无论是看山还是听水,都不会造成任何阻碍或不适感。这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的包容和接纳,他能够欣赏自然的美丽,而不受外界干扰的困扰。

最后,诗人表达了翛然无所为的心境。翛然意味着无拘无束,无所追求。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静心自得,不为外界的事物所困扰,自由自在地享受着宁静和喜悦。

整首诗词通过描绘幽静的水庵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与宁静生活的向往。诗中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展示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宁静和满足。读者在欣赏这首诗词时,也可以感受到自然与宁静所带来的喜悦和宁静之美。

  • 《送侍御帅夔府》

    诸葛仍祠庙,公孙只故基。栋梁酣夕照,雉堞蔓秋葵。耿耿登临意,悠悠今古思。烹鲜不劳力,馀事杜陵诗。

  • 《辟阳城》

    荒城在高岸,凌眺俯清淇。传道汉天子,而封审食其。奸淫且不戮,茅土孰云宜。何得英雄主,返令儿女欺。母仪良已失,臣节岂如斯。太息一朝事,乃令人所嗤。

  • 《月夜》

    小醉初醒月满床,玉壶银阙不胜凉。天风忽送荷香过,一叶飘然忆故乡。

  • 《大醉后率尔(三首)〗》

    身是江南儒家子,十五学经二十史。低回欲得圣贤心,浩荡更觅先儒旨。当时自谓才可重,岂料中年人不用。白头总得溪上田,手脚生疏不能种。

  • 《家园即事十三首》

    水满横塘占晓凉,莲腮霞举叶云生。鱼儿富贵真难比,翠盖红妆拥队行。

  • 《山中隐者居》

    书满茅堂药满园,路蹊深绝似桃源。夕阳过去樵声尽,一个猕猴出掩门。

版权所有©学知识网词语词典   网站地图 辽ICP备170134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