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夫非是爱吟诗,诗是尧夫不乐时。
明月恰圆还却缺,好花才盛又成衰。
返魂丹向何人用,续命汤於甚处施。
天听虽高只些子,尧夫非是爱吟诗。
邵雍(一○一一~一○七七),字尧夫。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州),早年随父移居共城(今河南辉县)苏门山下,筑室苏门山百源上读书,学者称百源先生。与周敦颐、程颐、程颢齐名,以治《易》、先天象数之学着称。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定居洛阳,以教授生徒爲生。嘉祐七年(一○六二),西京留守王拱辰就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五代节度使安审琦宅故基建屋三十间,爲雍新居,名安乐窝,因自号安乐先生。仁宗嘉祐及神宗熙宁初,曾两度被荐举,均称疾不赴。富弼、司马光、吕公着等退居洛阳时,恒相从游。熙宁十年卒,年六十七。哲宗元祐中赐謚康节。有《伊川击壤集》二十卷。《宋史》卷四二七有传。 邵雍诗,以张蓉镜,邵渊耀跋明初刻《伊川击壤集》爲底本。校以一九七五年江西星子县宋墓出土之《邵尧夫先生诗全集》九卷(简称宋本)、蔡弼重编《重刊邵尧夫击壤集》六卷(简称蔡本),及元刻本(简称元本)、明隆庆元年黄吉甫刻本(简称黄本)、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底本编末之集外诗与新辑得之集外诗合编爲第二十一卷。
《首尾吟》是宋代邵雍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尧夫非是爱吟诗,
诗是尧夫不乐时。
明月恰圆还却缺,
好花才盛又成衰。
返魂丹向何人用,
续命汤於甚处施。
天听虽高只些子,
尧夫非是爱吟诗。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诗人对人生起伏和世事无常的思考。诗中的"尧夫"指的是尧帝,他并不是因为喜爱吟咏诗词而创作,而是在心情不好的时候才写诗。诗人通过明月的圆缺、花的盛衰等比喻,揭示了人生的变幻莫测和事物的无常性。同时,诗人也在思考人生延续和超越的问题,用返魂丹和续命汤的形象来表达对永生和长久的渴望,但又感到迷茫,不知道这些药物应该由谁使用,应该在什么地方施展。最后,诗人指出尽管天听众高,能听到微小的声音,但尧帝并不是因为喜欢吟诗才这样做,这是对尧帝与诗词创作的关系的一种反思。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简洁的语言和对比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和世事的思索。诗人通过"尧夫"这个形象,将其与诗词创作联系起来,传达了自己对于创作动机和诗人身份的思考。明月圆缺、花的盛衰等意象生动地描绘了人生的起伏和事物的变化,表达了无常和不可预测的真实性。诗人对于永生和长久的追求,以及对其渺茫的认知,展示了人类一直以来对于生命和存在的困惑。最后一句"天听虽高只些子,尧夫非是爱吟诗"则以反问的形式,呈现了诗人对于尧帝与诗词的关系的思考,意味着诗人对于诗词创作的深入反思。
整体上,这首诗词通过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表达,以及对人生和诗人身份的思考,深入探讨了人生的起伏、事物的无常以及对永生和长久的追求。它揭示了生命和存在的困惑,对人们思考人生价值和意义具有启示作用。
破烟涵雨得春丛,想见当年老范公。多病未须求茗草,此诗浑欲愈头风。
南逾梅岭北冰天,跋涉艰危□□怜。颇赖青州从事力,□过绛县老人年。稍同气臭能□□,□□□□□□□。□□八旬苦多病,且须烂醉海榴前。
儒者务欲博,诵说穷各秋。衣裙未及解,含珠以见求。闽称黄夫子,常恐学不流。有徒如浮萍,匝匝围刳舟。聚书将万卷,载行无马牛。去年来京师,满箧分寄投。半在吴楚间,半入赵卫陬。昨日大官荐,青袍变绨裘。今朝为异物,寸禄与命雠。独闻邯郸公,哀之使敛收。曷其禀赋薄,安得
碧树微凉露气清,感愁怀旧独含情。西楼月夜明如水,只欠桓伊一笛声。
高吟梁甫卧隆中,眼底驽骀不足空。清白自将千古月,温凉不定六明风。交梨火枣根苗长,翠竹黄花信息通。楼外秋莺强饶舌,笑人迟却黑头公。
苕霅虽幽事,燕云亦壮游。宁虞就日馆,不返度淮舟。死节千年在,私家万事休。重来联句地,清泪接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