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示尊璞禅人》

一口吞尽三世佛,正是吾家客作儿。
争似璞禅无用处,一毛头上便忘机。

作者介绍

释宗杲(一○八九~一一六三),号大慧,俗姓奚,宣州宁国(今安徽宣城)人。年十七出家,从曹洞诸老宿游,既得其说,去之谒准湛堂。准死,谒丞相张商英,一言而契,名其庵曰妙喜,字之曰昙晦,幷受荐往建康天宁寺见圆悟克勤。后克勤主云居席,命杲居第一座。后张浚延住临安径山能仁禅院。高宗绍兴七年(一一三七),于临安府明庆院开堂。十一年,因结识张九成,爲秦桧所恶,斥还俗,屏居衡州。二十年,移梅州。二十五年桧卒,特恩放还,復僧服,住明州阿育王山广利禅寺。二十八年,再住径山能仁总之禅院。又迁江西云门庵、福州洋屿庵。孝宗隆兴元年卒于径山明月堂,年七十五,赐謚普觉。爲南岳下十五世,圆悟克勤禅师法嗣。着有《指源集》(《四明宋僧诗》),已佚。有宋释藴现编《大慧普觉禅师语录》,收入《大藏经》。事见本《语录》、张浚《大慧普觉禅师塔铭》,《僧宝正续传》卷六、《咸淳临安志》卷七○、《嘉泰普灯录》卷一五、《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 释宗杲诗,以辑自《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一至卷九上堂、示衆等的偈颂编爲第一卷,以见于《语录》卷一○的《颂古》编爲第二卷,见于《语录》卷一一的偈颂编爲第三卷,见于《语录》卷一二的赞编爲第四卷,辑自《语录》卷一三至卷三○《普说》《法语》《书信》的偈颂编爲第五卷。辑自他书者编于卷末。

作品评述

《示尊璞禅人》是宋代释宗杲所著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一口吞尽三世佛,
正是吾家客作儿。
争似璞禅无用处,
一毛头上便忘机。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诗人对禅宗境界的思考和领悟。诗中的“一口吞尽三世佛”意味着诗人已经领悟到禅宗的深奥含义,超越了世俗的束缚和三界的轮回。诗人自称为“吾家客作儿”,表明他将自己视作佛家的弟子,进一步彰显了他对佛教修行的虔诚。

而与“璞禅”相比,世俗的一切都变得微不足道。诗中提到“争似璞禅无用处”,璞禅指的是纯净无杂质的禅宗境界,与世无争,超脱尘世的境地。这种境界的禅修让人心无挂碍,无所执着,超越了功利和欲望。而世俗的一切则显得微不足道,因为它们与内心的开悟相比,毫无实际意义。

最后两句“一毛头上便忘机”,表达了诗人在禅修中追求的心境。毛头是头发的微小部分,而忘机则是忘却一切外界的烦扰和杂念,达到心无挂碍的境界。整首诗用简洁明了的词语表达了诗人对禅宗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赏析:
《示尊璞禅人》这首诗词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禅修者对于禅宗境界的理解和追求。通过对禅修境地的描述,诗人表达了对超越尘世的向往和对内心安宁的追求。

诗人用“一口吞尽三世佛”的形象语言,表达了禅修者对禅宗境界的突破和超越。他将自己称为“吾家客作儿”,凸显了对佛家教诲的恭敬和虔诚。

通过对“璞禅”与世俗的对比,诗人强调了禅修境地的纯净和超越。世俗的一切相形之下变得微不足道,而璞禅的境界则是追求的目标。诗人希望通过禅修能够达到心无挂碍的境界,不受外界烦扰和杂念的困扰。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明确的意境,表达了禅修者对于内心平静和超越尘世的追求。它展示了宋代人对于禅宗思想的理解和推崇,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内心宁静和超越世俗的追求。

  • 《湖上梅花》

    不独山中有,还从湖上偏。全将雪嶂影,倒尽玉湖天。花落鸥群乱,香浮雨气鲜。山僧开阁坐,相对一萧然。

  • 《读张曲江集》

    相公乃天盖,人文佐生成。立程正颓靡,绎思何纵横。春杼弄缃绮,阳林敷玉英。飘然飞动姿,邈矣高简情。后辈惊失步,前修敢争衡。始欣耳目远,再使机虑清。体正力已全,理精识何妙。昔年歌阳春,徒推郢中调。今朝听鸾凤,岂独羡门啸。帝命镇雄州,待济寄上流。才兼荆衡秀,气助

  • 《吴咏十章用韵复正宗架阁》

    江上梅花铁石心,江南肠断越人吟。南垣阁老多情甚,才见梅花便抱琴。

  • 《省试方士进恒春草》

    东吴有灵草,生彼剡溪傍。既乱莓苔色,仍连菡萏香。掇之称远士,持以奉明王。北阙颜弥驻,南山寿更长。金膏徒骋妙,石髓莫矜良。倘使沾涓滴,还游不死方。

  • 《娥江市》

    小聚依江近,支流入浦分。荒寒孤店雨,零乱野祠云。薄饷炊畲粟,珍烹采涧芹。年来去健羡,摩腹自欣欣。

  • 《题陈德秀画四季枕屏图五首》

    茅瞻竹阁枕回溪,柳外平桥拍水低。在藻白鱼知鹭下,穿林黄雀觉蝉嘶。

版权所有©学知识网词语词典   网站地图 辽ICP备170134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