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归幽谷始成丛,地面芬敷浅浅红。
车马不临谁见赏,可怜亦解度春度。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歷签书淮南判官、知鄞县、通判舒州,召爲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嘉祐三年(一○五八),入爲度支判官,献万言书极陈当世之务。六年,知制诰。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宁府。寻召爲翰林学士。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除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击,辞相位,以观文殿学士知江宁府。八年,復相。九年,再辞,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十年,免府任,爲集禧观使,居江宁钟山。元丰元年(一○七八),封舒国公。后改封荆。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謚文。着有《临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诗选》二十卷、《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残)。另有《王氏日录》八十卷、《字说》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传》一卷、《论语解》十卷,与子雱合着《新经诗义》三十卷,均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荆公安石传》。《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王安石诗,有全集本和诗集李壁注本两个系统。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阳何氏抚州覆宋绍兴中桐庐詹大和刊《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其中诗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诗)爲底本。校以南宋龙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简称龙舒本),张元济影印季振宜旧本《王荆文公诗李雁湖笺注》本(张氏以爲系元大德本,据今人考证,实明初刻本,简称张本),清缪氏小岯山房刊本(简称缪本),日本蓬左文库所藏朝鲜活字本(简称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诗,以及从他书辑得的集外诗,分别编爲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与他人诗集互见或误收的诗,前人已多有指明。爲谨慎计,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诗,仍全部收入,在诗题下加注或加按说明;《瀛奎律髓》误收的他人诗,入存目。
《石竹花》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所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春天回归幽谷方才形成一片石竹花,地面上散发着浅浅的红色芬芳。没有车马经过欣赏,可怜的石竹花也能自得其乐度过春天。
诗意:
这首诗词以描写春天归来的景象为主题,通过描述幽谷中石竹花的盛开,表达出春天的美好和生机。作者以淡雅的笔触,展现了大自然中微妙的细节和恢弘的力量。诗中的石竹花作为春天的象征,在寂静的幽谷中绽放,虽然没有人来欣赏,但它仍然能够自我满足,享受春天的美丽。
赏析:
1. 描绘自然景观:诗中以石竹花为主题,通过描绘其初开的情景,展现了春天的回归和大自然的美丽。幽谷中的石竹花,以其淡淡的红色芬芳,给人以清新、宁静的感觉。
2. 表达人与自然的关系:诗中提到车马不临,意味着这片石竹花并非处于繁华之地,没有人来观赏。然而,作者并不因此而感到可怜,反而通过“亦解度春度”的描述,表达了石竹花自己在幽谷中度过春天的欣喜和满足。这种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生命力的敬畏,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
3. 简洁而含蓄的写作风格:王安石的这首诗词以简洁、纯净的语言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独特感受。他运用了寥寥数语,却能描绘出春天的美丽和石竹花的自然之姿,给读者留下了余韵和遐想的空间。
《石竹花》这首诗词通过描绘春天和自然景观,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生命力的敬畏。它以简洁的语言和含蓄的表达方式,展现了王安石对自然美的独特感受,给人以清新、宁静的感觉。同时,诗中传递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引导人们去欣赏自然之美、珍惜自然资源。
迺翁飞旐过前村,一妇随车一在门。何处人家有三柩,髑髅山下合销魂。
不将法律作春秋,安得河南数国囚。莫道汉家杂王霸,十分商鞅半分周。
义激中心不再思,宦途从此抱瑕疵。谁怜君子笃亲意,况是明王孝治时。靖节田园应久发,尚平婚嫁岂宜迟。一官尘土休回顾,海上群鸥旧有期。
渺渺茫茫远愈微,乘风日夜趁东归。半醒半困模糊处,一似醉中骑马飞。
拟结三间剩种梅,要令绕屋积琼瑰。与公酥酪元同味,投老时须共一杯。
细雨将春上晓枝,东风吹绿到涟漪。长沟绕槛多佳处,小迳穿花无尽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