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鼙鼓沸烟尘,十士相逢八九贫。
梦境谁能为达者,醉乡犹幸属閒人。
剩留佳句传来世,谨护风寒养病身。
归去吾家有何物,岂无江水濯缁巾。
方回(一二二七~一三○七),字万里,一字渊甫,号虚谷,别号紫阳山人,歙县(今属安徽)人。早年以诗获知州魏克愚赏识,后随魏至永嘉,得制帅吕文德推荐。理宗景定三年(一二六二)进士,廷试原爲甲科第一,爲贾似道抑置乙科首,调随州教授。吕师夔提举江东,辟充干办公事,歷江淮都大司干官、沿江制干,迁通判安吉州。时贾似道鲁港兵败,上书劾贾,召爲太常簿。以劾王爚不可爲相,出知建德府。恭帝德祐二年(一二七六),元兵至建德,出降,改授建德路总管兼府尹。元世祖至元十四年(一二七七)赴燕觐见,归后仍旧任。前后在郡七年,爲婿及门生所讦,罢,不再仕。以诗游食元新贵间二十余年,也与宋遗民往还,长期寓居钱塘。元成宗大德十一年卒,年八十一。回诗初学张耒,晚慕陈师道、黄庭坚,鄙弃晚唐,自比陆游,有《桐江集》六十五卷(《剡源文集》卷八《桐江诗集序》),已佚。又有《桐江续集》,系元时罢官后所作,自序称二十卷,《千顷堂书目》作五十卷,今残存三十六卷。另有《瀛奎律髓》等行世。回以宋守土官腼顔仕元,以“大物既归周,裸士来殷商”(本集卷二五《送男存心如燕二月二十五日夜走笔古体》)开解,并谀元爲“今日朝廷贞观同”(本集卷二四《送丘子正以能书入都……》),诚属可鄙,所以爲周密《癸辛杂识》别集卷上所深诋。周斥其曾以梅花百咏谀贾似道,当爲事实,集中有“向来世故未曾识,折腰此人(似道)觊斗升”(卷二三《三月二十日张君輗约饮王子由紫霞道院酒字爲韵》),即爲此事之证明。因此前人虽辨周密斥方回或有私愤,而回人品确不能称道。事见本集有关诗文,明弘治《徽州府志》卷七有传。 方回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清抄《虚谷桐江续集》(四十八卷,简称清抄本,藏北京图书馆),两本卷次不同,非出一源。底本诗集外之诗、校本多出底本之诗及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十月六日小酌以自宝此身方有寿分韵得身字》是宋代方回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十月六日,我以一杯酒自我安慰,因为只有珍惜自己的身体,才能享受到长寿的福分和身体的安康。战鼓声响,烟尘弥漫,十位士人相聚,大多贫困潦倒。梦想成真的机会在何方呢?只有醉心于闲逸的人,才能幸运地归属于那个醉人的乡村。保存下来的佳句传世,我将小心呵护,以抵御寒风养病之身。回到我的家,还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呢?岂能没有江水洗涤我的布巾?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士人在十月六日小酌时的心情和思考。他处于战乱的年代,看到鼓声和烟尘,士人们相聚的场景中,大多数都是贫穷的。他感叹现实的困境,希望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梦想。然而,他认识到只有那些能够安享闲逸的人,才能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归属。作者也表达了珍惜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将佳句传世,同时思念家乡的江水和简朴的生活。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士人的境遇和内心的思考,展现了宋代社会的动荡和人们的困顿。诗人通过战鼓声和烟尘来烘托气氛,以此揭示战乱年代的艰难和贫穷。然而,诗人并没有陷入失望和绝望,而是通过饮酒来自我安慰,并强调了珍惜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把身体养好,才能享受到长寿和福分。在现实的困境中,诗人也渴望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但他明白只有那些能够逍遥自在的人,才能在乱世中找到片刻的宁静和归属感。最后,诗人思念家乡的江水和简朴的生活,表现了对家乡的眷恋和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词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描绘了个人的情感和社会的现实,通过对战乱年代的描绘和对个人内心的反思,展现了作者对理想和珍贵之物的追求。同时,诗人对身体健康的关注和对家乡的眷恋,也给人以思考和启示,引发读者对于人生意义和追求的思考。
我穿双不借,已办一莫难。背剑嗟鏽铗,腰瓢独金丹。岁晏乃得子,劳作青眼看。行矣各努力,岁月飒已残。
铜壶方促夜,斗柄暂南回。稍嫌单衣重,初怜北户开。西园花已尽,新月为谁来。时节过繁华,阴阴千万家。巢禽命子戏,园果坠枝斜。寂寞孤飞蝶,窥丛觅晚花。绿水风初暖,青林露早晞。麦陇雉朝雊,桑野人暮归。百舌悲花尽,平芜来去飞。
凛凛君中外,堂堂国盛明。曾闻百年契,岂待一朝盟。老矣我何事,勉哉君勿轻。科名虽世业,直道是家声。
儿时闻公名,谓在千载前。稍长诵公文,杂之韩杜编。夜辄梦见公,皎若月在天,起坐三叹息,欲见亡繇缘。忽闻高轩过,驩喜忘食眠,袖书拜辕下,此意私自怜。道若九达衢,小智妄凿穿。所愿瞻德容,顽固或少痊。公不谓狂疏,屈体与周旋。骑气动原隰,霜日明山川。匏系不得从,瞻望
客舍逢君未换衣,闭门愁见桃花飞。遥想故园今已尔,家人应念行人归。寂寞垂杨映深曲,长安日暮灵台宿。穷巷无人鸟雀闲,空庭新雨莓苔绿。北中分与故交疏,何幸仍回长者车,十年未称平生意,好得辛勤谩读书。
何处寻云暂废禅,客来还寄草堂眠。桂寒自落翻经案,石冷空消洗钵泉。炉里尚飘残玉篆,龛中仍锁小金仙。须将二百签回去,得得支公恐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