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房借枕得重欹,陈迹翛然尚有诗。
嗟我与公皆老矣,拂天松柏见栽时。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歷签书淮南判官、知鄞县、通判舒州,召爲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嘉祐三年(一○五八),入爲度支判官,献万言书极陈当世之务。六年,知制诰。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宁府。寻召爲翰林学士。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除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击,辞相位,以观文殿学士知江宁府。八年,復相。九年,再辞,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十年,免府任,爲集禧观使,居江宁钟山。元丰元年(一○七八),封舒国公。后改封荆。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謚文。着有《临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诗选》二十卷、《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残)。另有《王氏日录》八十卷、《字说》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传》一卷、《论语解》十卷,与子雱合着《新经诗义》三十卷,均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荆公安石传》。《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王安石诗,有全集本和诗集李壁注本两个系统。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阳何氏抚州覆宋绍兴中桐庐詹大和刊《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其中诗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诗)爲底本。校以南宋龙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简称龙舒本),张元济影印季振宜旧本《王荆文公诗李雁湖笺注》本(张氏以爲系元大德本,据今人考证,实明初刻本,简称张本),清缪氏小岯山房刊本(简称缪本),日本蓬左文库所藏朝鲜活字本(简称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诗,以及从他书辑得的集外诗,分别编爲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与他人诗集互见或误收的诗,前人已多有指明。爲谨慎计,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诗,仍全部收入,在诗题下加注或加按说明;《瀛奎律髓》误收的他人诗,入存目。
诗词:《示永庆院秀老》
作者:王安石(宋代)
禅房借枕得重欹,
陈迹翛然尚有诗。
嗟我与公皆老矣,
拂天松柏见栽时。
中文译文:
在永庆院借用了一枕头,重重地倚在上面,
历史的痕迹依然清晰,还留有一首诗。
唉,我与你都已经老了,
拨开天空,松树和柏树已经见证了植树的时光。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王安石写给他的友人的,表达了对时光流转和人事变迁的感慨。诗中的禅房借枕,是指在永庆院借用一枕头,用以倚靠,暗示作者和友人都已经年老体衰。陈迹翛然尚有诗,描述了历史的痕迹依然清晰可见,而其中的诗句更是使之更具有文化价值。嗟我与公皆老矣,表达了作者对自身和友人老去的感叹和慨叹。拂天松柏见栽时,以松柏树作为象征,表示了岁月的流转和新生的希望。松柏是常青树,象征着坚韧不拔、不畏艰难,它们见证了植树的时光,暗示着即使时光流转,仍有新的希望和机遇。
这首诗通过对禅房、历史痕迹和松柏树的描绘,反映了作者对时光流转和人生短暂的思考。它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人们在岁月中逐渐老去的无奈和感慨,同时也传递出对新生和希望的渴望。这种感慨和对生命的思考是王安石作品中常见的主题之一,展现了他深邃的思想和对人生的思索。
迂儒法士就鸡连,犹复拘拘诧瓮天。度外有人能好客,一樽容我赋超然。
华林仙野近南昌,闻说幽奇景异常。竹翠松寒笼药圃,水清山秀绕书堂。词登科第名尤振,恩表门闾道愈光。我恨方为簪组累,莫同吟啸白云房。
清真羽士旧仙官,日奉琳宫紫翠间。五洞烟霞龙窟宅,一壶天地道家山。涤泉盘转冰涵沼,隐石屏开玉敞关。可笑濯缨来览胜,输他高卧白云间。
翡翠帘帷雪透肌,纤风不动闹香吹。裴回顾影精神发,省得京华识面时。
老病无堪正坐贫,交游相见赖情亲。从渠造物小儿戏,不碍维摩老子神。三顾九迁成底事,一区二顷合由人。君侯论议高千古,略假毫端问大钧。
袖携尺素书,远从上清至。胸涵龙虎象,语带烟霞气。千古夔牙音,指下发其秘。为鼓桃源行,桃源何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