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十五夜月》

向老逢清节,归怀托素晖。
飞萤元失照,重露已沾衣。
稍稍孤光动,沉沉众籁微。
不应明白发,似欲劝人归。

作者介绍

陈师道(一○五三~一一○二),字履常,一字无己,自号后山居士,学者称后山先生,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家贫,苦志好学。年十六,以文谒曾巩,遂留受业。神宗熙宁中,王安石经学盛行,师道心非其说,绝意仕进。元丰四年(一○八一),曾巩奉诏修史,荐入史馆,以布衣未果。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四月,以苏轼等荐(《苏轼文集》卷二七《荐布衣陈师道状》),起爲亳州司户参军,充徐州教授(本集《谢徐州教授启》)。七月,除太学博士(《续资治通鑑长编》卷四三○),因五月间曾託疾乞假到南京见苏轼,仍罢爲徐州教授(本集《谢再授徐州教授启》)。五年,移颍州教授(任渊《后山年谱》)。绍圣元年(一○九四),坐苏轼余党,谪监海陵酒税(本集《与鲁直书》)。二年,调彭泽令,以母丧未行,家居六年。元符三年(一一○○),除棣州教授,未赴,召爲秘书省正字(《后山年谱》)。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一一○一),扈从南郊,天寒无绵衣,以寒疾卒于十二月二十九日,年四十九。遗着由门人魏衍编爲《彭城陈先生集》二十卷,其中诗六卷,四百五十六篇(魏衍《彭城陈先生集记》),已佚。有《后山居士文集》(二十卷,收诗多于魏本)、《后山先生集》(二十卷)及任渊《后山诗注》传世。《宋史》卷四四四有传。 陈师道诗,以宋蜀刻大字本《后山居士文集》(有绍兴二年谢克家序)爲底本(卷六原缺第二十二页,据目录以宋刻《后山诗注》本补足)。校以宋刻《后山诗注》(残存卷三下至六,藏北京图书馆,简称宋注本)、高丽活字本《后山诗注》十二卷(出明弘治十年袁宏刻本,《四部丛刊》据此影印,简称高丽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后山诗注》十二卷(简称库注本),清雍正八年(一七三○)赵骏烈刻本《后山先生集》二十四卷(据明弘治十二年马暾刻本《后山先生集》三十卷重编,简称赵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后山集》二十四卷(简称四库本)、张钧衡《适园丛书》本《陈后山集》三十卷(一九一四年据旧钞本翻刻,简称张本)。除宋刻残本外,五本共同的异文校语简作各本。凡底本失收而见于校本诸诗,编爲第七卷,新辑集外诗附后。

作品评述

《十五夜月》是宋代诗人陈师道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十五的月夜里的情景和感受。

诗词的中文译文:

月亮的光辉照耀着十五夜晚,
我在这清净的时节思念老朋友。
飞舞的萤火虫不见了光芒,
沉重的露水已经沾湿了我的衣衫。
微弱的孤光轻轻闪动,
深沉的声音微弱无声。
它们不应该发出明亮的光芒,
似乎是在劝告人们回归。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十五的月夜里的情景,表达了对老朋友的思念之情。作者通过描写夜晚的景象,将自然景物与内心情感相结合,展现了一种寂静、清净的氛围。

诗中提到的飞舞的萤火虫失去了光芒,露水沾湿了衣衫,以及微弱的孤光和沉沉的众籁微,都给人一种静谧、凄凉的感觉。这种景象与作者内心的思念相呼应,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忧伤和追忆之情。

诗的最后两句"不应明白发,似欲劝人归",表达了一种渴望回归的情感。在这个寂静的夜晚,作者感受到自然界的静谧与凄凉,似乎在劝告人们回归内心的宁静和原初的状态。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内心感受的交织,诗人陈师道将外在的景象与内心情感相融合,表达了对过去友情的怀念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整首诗以寥寥数语传达出深深的情感,给人以思索和共鸣的空间,展示了宋代诗人细腻的情感表达能力。

版权所有©学知识网词语词典   网站地图 辽ICP备170134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