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昌宫废昌河在,事去时移语浪传。
下有荒祠难问处,古槐枝秃竹参天。
邵雍(一○一一~一○七七),字尧夫。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州),早年随父移居共城(今河南辉县)苏门山下,筑室苏门山百源上读书,学者称百源先生。与周敦颐、程颐、程颢齐名,以治《易》、先天象数之学着称。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定居洛阳,以教授生徒爲生。嘉祐七年(一○六二),西京留守王拱辰就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五代节度使安审琦宅故基建屋三十间,爲雍新居,名安乐窝,因自号安乐先生。仁宗嘉祐及神宗熙宁初,曾两度被荐举,均称疾不赴。富弼、司马光、吕公着等退居洛阳时,恒相从游。熙宁十年卒,年六十七。哲宗元祐中赐謚康节。有《伊川击壤集》二十卷。《宋史》卷四二七有传。 邵雍诗,以张蓉镜,邵渊耀跋明初刻《伊川击壤集》爲底本。校以一九七五年江西星子县宋墓出土之《邵尧夫先生诗全集》九卷(简称宋本)、蔡弼重编《重刊邵尧夫击壤集》六卷(简称蔡本),及元刻本(简称元本)、明隆庆元年黄吉甫刻本(简称黄本)、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底本编末之集外诗与新辑得之集外诗合编爲第二十一卷。
《十五日别福昌因有所感》是宋代文学家邵雍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连着昌宫荒废着昌河,
事情过去了,话语随波传。
下方有废弃的祠堂,难以追问,
古老的槐树枝叶稀疏,竹子高耸入云。
诗意:
这首诗词描述了离别福昌的感慨。诗人在离开昌宫时,看到昌河已经荒废,曾经的繁华景象已经随着时光流逝而消散。下方有一座废弃的祠堂,无法得知其中的故事。古老的槐树已经凋零,而高耸入云的竹子仍然屹立不倒。这些景象唤起了诗人对福昌往事的思考和感慨。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景物的变化来表达诗人对福昌的怀念和感慨。诗中的昌宫废弃和昌河荒废是对过去繁荣景象的反衬,暗示着时光的流转和物是人非的变迁。废弃的祠堂和秃竹则象征着人事已非,过去的辉煌已经成为过去。然而,古槐枝秃竹参天的描写,却又显示了一种生命的顽强和永恒。这种对福昌的怀念和对岁月流转的感慨,使诗词充满了离愁和对逝去时光的回忆。整体上,这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景物的变化,通过寥寥数语传达了作者对福昌往事的思念和对时光流转的感慨,展现出宋代文学的典型特点。
风有大小,不辨雌雄。山谷之中,遇尔亦凶。
轻肥马上郎,枯槁林下士。声名斲自然,势利焚和气。智人不骇俗,同朝皆用事。物外有华胥,时时梦中至。
盛生东出关,白下桃花满。相逢南阳田,目寄孤云远。君归江国正鸣鸠,草绿空矶燕子愁。与尔期登雨花阁,六朝何处楚江流。
新霜未落汴水浅,轻舸惟恐东下迟。遶城假得老病马,一步一跛饮人疲。到君官舍欲取别,君惜我去频增嘻。便步髯奴呼子履,又令开席罗酒卮。逡巡陈子果亦至,共坐小室聊伸眉。烹鸡庖兔下筹美,盘实飣餖栗与梨。萧萧细雨作寒色,厌厌尽醉安可辞。门前有客莫许报,我方剧饮冠帻欹。
霜染满林红,萧疎夕照中。曾供写秋怨,流出上阳宫。
六国平来四海家,相君当代擅才华。谁知颂德山头石,却与他人戒后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