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十二时》

连云衰草,连天晚照,连山红叶。
西风正摇落,更前溪呜咽。
燕去鸿归音信绝。
问黄花、又共谁折。
征人最愁处,送寒衣时节。

作者介绍

朱敦儒(一○八一~一一五九)(生年据朱敦儒跋唐太宗赐韩王嘉《兰亭帖》“绍兴十六年时年六十六”推定),字希真,号巖壑,河南(今河南洛阳)人。钦宗靖康初召授学官,辞归。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再召不就(《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卷一三)。绍兴三年(一一三三),特补迪功郎(同上书卷六八)。五年,赐进士出身,守秘书省正字(同上书卷九六)。六年,兼权兵部郎中(同上书卷一○六)。通判临安府。八年,爲枢密行府谘议参军(同上书卷一一九)。十四年,提点两浙东路刑狱,十六年罢,十九年致仕(同上书卷一五一、一五五、一六○)。二十五年,因秦桧推挽,起除鸿胪少卿,桧死依旧致仕(同上书卷一六九)。二十九年,卒于秀州(同上书卷一八一),年七十九。一说卒于孝宗淳熙五年至十四年之间,享年百岁左右(今人刘扬忠《关于朱敦儒的生卒年》)。有《巖壑老人诗文》一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猎较集》若干卷(《后村诗话》续集卷四)、《朱敦儒陈渊集》二十六卷(《宋史·艺文志》),均佚;今存词集《樵歌》三卷。《宋史》卷四四五有传。今录诗九首。

作品评述

《十二时》是宋代文学家朱敦儒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连绵的云彩笼罩着凋谢的草地,
晚霞映照整片天空,
山上的红叶连成一片。
西风吹得树叶纷纷坠落,
溪水在前方发出悲鸣。
燕子已经飞走,大雁归来的音信已经中断。
问黄花,又有谁在摘取它们呢?
征人最担忧的时候,
送寒衣的季节终于到来。

诗意:
《十二时》描绘了秋天的景象,通过描写自然景物和人物的命运变迁,表达了作者对岁月流转和离别的感慨之情。诗中以草木凋零、天色昏暗、山红叶落等景象展示了秋天的凄凉和衰老,西风吹落的树叶和呜咽的溪水则增添了一丝忧伤的氛围。同时,燕子的离去和大雁音信的中断,以及黄花被摘取的问题,暗示了人事如梦、物换星移的变迁。最后,诗人以送寒衣的时节作为结尾,进一步强调了离别的主题,表达了征人在这个季节中最为忧愁的心情。

赏析:
《十二时》以典型的宋代秋景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寄托人情,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转和离别的感慨之情。诗中运用了连绵、连天、连山等词语的修辞手法,将连绵的云、晚霞和红叶串联起来,形成了秋天景物的连续感,同时也增强了季节变迁和人事变迁的意象。西风摇落的描写以及前溪的呜咽,给人一种凄凉萧瑟的感觉,暗示了岁月的流转和人事的变化。燕子离去和鸿雁音信的中断,以及黄花被摘取的问题,更加凸显了离别和无常的主题,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幻。最后,送寒衣的时节作为结尾,以寓情于景的方式,将征人最愁处与季节相呼应,使整首诗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总之,朱敦儒的《十二时》通过对秋天景物的描绘和对人事变迁的思考,表达了对时光流转和离别的感慨之情。诗中凄凉的景象和离别的主题给人以深思和忧伤之感,同时也展示了作者对自然、人事和生命的敏感洞察力。

  • 《寄云居掩室和尚》

    从来有口挂虚壁,谁信如今口亦无。因记通身红烂客,无端白纸强涂糊。

  • 《减字木兰花》

    无情苦海。壤壤众生由贪爱。争似余家。寂寞林泉别世华。颐真养浩。肌肉冰清如玉貌。出入无间。绰约随风飘上天。

  • 《沁园春(赠锦江歌者何琮)》

    有孤竹君,音节拂云,谥曰洞箫。纵柳郎填就,周郎顾罢,欠伊品藻,律也难调。惭愧何郎。呜呜袅袅,翻入腭唇齿舌喉。谁知道,是郭郎亲授,共贯同条。后来一辈枵枵。甚声响都如鹦鹉娇。叹秦青已往,嘉荣何在,念奴骨朽,李八魂消。试向尊前,听君一曲,前辈风流未觉凋。冯郎老,

  • 《题人画扇十首》

    薰风栏槛送微凉,洁白南花玉蕊芳。倚径一枝殊楚楚,任教蜂蝶绕清香。

  • 《上卢三拾遗以言见黜》

    骨鲠如君道尚存,近来人事不须论。疾危必厌神明药,心惑多嫌正直言。冷眼静看真好笑,倾怀与说却为冤。因思周庙当时诫,金口三缄示后昆。

  • 《早到超果寺示成父且约归日携家来游》

    雾里看花喜未昏,竹园啼鸟爱频言。土膏稚麦如争长,水脉清流却变浑。负郭无如此山寺,携家更拟泛溪村。卜居苦欲规佳处,佳处都归只树园。

版权所有©学知识网词语词典   网站地图 辽ICP备170134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