禺中巳,报君学道无门户。
佛语诸经标此心,此心现时寂灭度。
本无迷,曷有悟,真我非身谁作做。
贪嗔痴爱属众生,达者无非涅槃路。
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年二十七落髮,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于袁州开元寺受戒。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干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爲三卷。
《十二时歌》是宋代释印肃所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以佛教的智慧为背景,表达了对人生境界和修行道路的思考和领悟。
诗词通过禺中巳的时刻,告诉君子学道是无门无户的,没有固定的入口或门径。它强调了佛教教义中的一点,即通过佛经的教诲,可以认识到人心的本质,而人心的本质在现实生活中是寂灭的。这里的"寂灭"指的是超越欲望和执著,达到心灵的平静和解脱。
诗词中提到了"本无迷,曷有悟",指出本来就没有迷惑,那么何来觉悟?这里传达了一个思想,即真实的自我并不是身体的存在,而是超越身体的灵性。人们所追求的贪嗔痴爱属于凡夫俗子,只有通过修行,才能迈向涅槃之路。
这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佛教智慧和人生的境界。它呈现了解脱和超越一切欲望的境地,通过佛教的教义,揭示了人心的本质和真实的自我。同时,它也提示了修行的重要性,只有通过修行,才能超越世俗的束缚,获得内心的平静和解脱。
这首诗词给人以启迪和思考,引发对人生意义和修行道路的思索。它以简练的文字表达了深邃的哲理,展现了佛教智慧的独特魅力。通过诗词的赏析,读者可以从中领悟到超越世俗欲望的重要性,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解脱的意义。
会合非素期,追欢得同好。旅情忘郁约,春事入吟啸。子行反崤巩,我去旁嵩少。怅望洛阳花,金樽不同倒。
辞官不出意谁知,敢向清时怨位卑。万事悠悠付杯酒,流年冉冉入霜髭。策曾忤世人嫌汝,易可忘忧家有师。此外知心更谁是,梦魂相觅苦参差。
风摇红叶下林端,又见长淮九月寒。诗草未谐唐律吕,菊花如忆晋衣冠。目穷鹾灶烟初息,梦想亭沙雨未乾。客宦有缘随处好,不须来作小场官。
忆昨越溪曲,官梅正发时。追随连日饮,酬唱几篇诗。淡伫看人意,清香许自知。凭谁将恨寄,为说鬓成丝。
渠渠梁照日,泯泯水分京。激作飞岩势,流为杂佩声。图书无近迹,草树有冬荣。景落人间处,漂花出古城。
一喝分宾主,照用一时行。要会个中意,日午打三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