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示报宁长老》

白下亭东鸣一牛,山林陂巷净高秋。
新营枣棫我檀越,曾悟布毛谁比丘。

作者介绍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歷签书淮南判官、知鄞县、通判舒州,召爲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嘉祐三年(一○五八),入爲度支判官,献万言书极陈当世之务。六年,知制诰。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宁府。寻召爲翰林学士。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除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击,辞相位,以观文殿学士知江宁府。八年,復相。九年,再辞,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十年,免府任,爲集禧观使,居江宁钟山。元丰元年(一○七八),封舒国公。后改封荆。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謚文。着有《临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诗选》二十卷、《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残)。另有《王氏日录》八十卷、《字说》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传》一卷、《论语解》十卷,与子雱合着《新经诗义》三十卷,均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荆公安石传》。《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王安石诗,有全集本和诗集李壁注本两个系统。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阳何氏抚州覆宋绍兴中桐庐詹大和刊《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其中诗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诗)爲底本。校以南宋龙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简称龙舒本),张元济影印季振宜旧本《王荆文公诗李雁湖笺注》本(张氏以爲系元大德本,据今人考证,实明初刻本,简称张本),清缪氏小岯山房刊本(简称缪本),日本蓬左文库所藏朝鲜活字本(简称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诗,以及从他书辑得的集外诗,分别编爲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与他人诗集互见或误收的诗,前人已多有指明。爲谨慎计,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诗,仍全部收入,在诗题下加注或加按说明;《瀛奎律髓》误收的他人诗,入存目。

作品评述

诗词:《示报宁长老》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白下亭东鸣一牛,
山林陂巷净高秋。
新营枣棫我檀越,
曾悟布毛谁比丘。

中文译文:
白下亭东传来一只牛的鸣叫声,
山林中小巷幽静而宜人的秋天。
新的军营里有枣椹和树梧桐,
我曾经领悟过织布之道,谁能与我相比?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王安石写给报宁长老的示诗,表达了王安石对于宁长老的敬仰和对佛教的理解。

首句“白下亭东鸣一牛”,描述了一个清晨,白下亭东传来一只牛的鸣叫声。这里牛的鸣叫声可以引申为佛教的钟声,象征着佛法的传承和宣扬。

接着描述了山林中秋高气爽的景象,小巷清幽宜人,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这里的秋天也可以象征着人的内心明净和宁静。

下半首营造出新的军营的场景,有枣椹和树梧桐,展现了一种繁荣和富饶的景象。王安石自称“我檀越”,檀越指的是佛教中供养僧侣的人,这里可以理解为王安石对佛教的尊重和推崇。

最后一句“曾悟布毛谁比丘”,表达了王安石曾经领悟过织布之道,布毛指的是纺织布料的技艺。这里可以理解为王安石在佛教中获得了一定的启示和领悟,而询问谁能与他相比,同时也表达了对佛教修行者的敬佩之情。

整首诗通过景物描写和自我表白,表达了王安石对佛教的敬仰和对佛法的思考。同时,诗中也展示了作者对自己所掌握的技艺的自豪和对于修行者的敬重。这首诗既具有景物描写的美感,又融入了王安石对佛教的思考和自我表白,是一首充满内涵的宋代诗词作品。

  • 《塞下曲》

    惨惨寒日没,北风卷蓬根。将军领疲兵,却入古塞门。回头指阴山,杀气成黄云。上山望胡兵,胡马驰骤速。黄河冰已合,意又向南牧。嫖姚夜出军,霜雪割人肉。塞北无草木,乌鸢巢僵尸。泱渀沙漠空,终日胡风吹。战卒多苦辛,苦辛无四时。晚渡西海西,向东看日没。傍岸砂砾堆,半和

  • 《和渔具十绝》

    登登远还合,声从何处起。鱼走潜深波。祸在深波里。

  • 《李德充再赋九日期字韵诗辄亦复作》

    多才公子莫凄凄,九日不嘲风雨期。清酒玉腴浮杯底,黄花金蕊粲铃儿。百年歌吹骖鸾地,万里旌幢鸣凤枝。前後杨刘是宾客,声名孰敢与争垂。

  • 《浣溪沙(小饮)》

    盘里明珠芡实香。尊前堆雪脍丝长。何妨羌管奏伊凉。翠葆重生无复日,白波不酹有如江。壁间醉墨任淋浪。

  • 《暮秋独游曲江》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 《题贾俨不忘室》

    贾子好脩士,躬耕鹿岩阿。茂木俯青泉,幽处堪逶迤。有室净棐几,图史参前罗。独能取我语,标榜相巍峨。我语不必记,子意故足多。物之徇外者,迅若横流波。当其一念觉,胼胝驻崩涡。神丸起痿瘵,厚纩还暄和。伦类苟通明,轨辙宁舛讹。但忧所见弱,缭如附松萝。舆薪岂不睹,奈此

版权所有©学知识网词语词典   网站地图 辽ICP备170134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