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平石出涨沙浮,船阁平洲水断流。
朝暮去来何日了,一杯谁与吊阳侯。
陈师道(一○五三~一一○二),字履常,一字无己,自号后山居士,学者称后山先生,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家贫,苦志好学。年十六,以文谒曾巩,遂留受业。神宗熙宁中,王安石经学盛行,师道心非其说,绝意仕进。元丰四年(一○八一),曾巩奉诏修史,荐入史馆,以布衣未果。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四月,以苏轼等荐(《苏轼文集》卷二七《荐布衣陈师道状》),起爲亳州司户参军,充徐州教授(本集《谢徐州教授启》)。七月,除太学博士(《续资治通鑑长编》卷四三○),因五月间曾託疾乞假到南京见苏轼,仍罢爲徐州教授(本集《谢再授徐州教授启》)。五年,移颍州教授(任渊《后山年谱》)。绍圣元年(一○九四),坐苏轼余党,谪监海陵酒税(本集《与鲁直书》)。二年,调彭泽令,以母丧未行,家居六年。元符三年(一一○○),除棣州教授,未赴,召爲秘书省正字(《后山年谱》)。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一一○一),扈从南郊,天寒无绵衣,以寒疾卒于十二月二十九日,年四十九。遗着由门人魏衍编爲《彭城陈先生集》二十卷,其中诗六卷,四百五十六篇(魏衍《彭城陈先生集记》),已佚。有《后山居士文集》(二十卷,收诗多于魏本)、《后山先生集》(二十卷)及任渊《后山诗注》传世。《宋史》卷四四四有传。 陈师道诗,以宋蜀刻大字本《后山居士文集》(有绍兴二年谢克家序)爲底本(卷六原缺第二十二页,据目录以宋刻《后山诗注》本补足)。校以宋刻《后山诗注》(残存卷三下至六,藏北京图书馆,简称宋注本)、高丽活字本《后山诗注》十二卷(出明弘治十年袁宏刻本,《四部丛刊》据此影印,简称高丽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后山诗注》十二卷(简称库注本),清雍正八年(一七三○)赵骏烈刻本《后山先生集》二十四卷(据明弘治十二年马暾刻本《后山先生集》三十卷重编,简称赵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后山集》二十四卷(简称四库本)、张钧衡《适园丛书》本《陈后山集》三十卷(一九一四年据旧钞本翻刻,简称张本)。除宋刻残本外,五本共同的异文校语简作各本。凡底本失收而见于校本诸诗,编爲第七卷,新辑集外诗附后。
《十八日潮》是宋代诗人陈师道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江潮的景象,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自然景观和人情。
诗词的中文译文:
江面平静,石头浮现于涨潮之中,
船阁停泊在平洲,水流被切断。
早晨到晚上,时间过去了多久?
谁会与阳侯一同举杯吊念?
诗意:
这首诗以江潮为主题,通过描绘江潮的变化,展示了自然界的壮丽景色。作者通过描述潮水涨起,石头浮现在水面上,船阁停泊在岛屿上,水流被切断的景象,展示了大自然的力量和变化。诗中还暗示了人们对时间流逝的感叹和对逝去时光的思念,同时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向往。
赏析:
《十八日潮》展示了陈师道独特的描写技巧和感知力。他以细腻而准确的笔触描绘了江潮的景象,通过对细节的观察和描写,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潮水的汹涌和大自然的威力。诗中的时间感也是一大亮点,作者通过“朝暮去来何日了”这句诗句,表达了时间的无常和不可掌控性,唤起了人们对时光流逝的思考。最后两句“一杯谁与吊阳侯”,以对阳侯的吊念来象征对逝去时光的思念,同时也表达了对友谊和逝去岁月的怀念之情。
这首诗以简洁、凝练的语言描绘了江潮的景象,并通过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时间流逝和逝去时光的思考。它在形式上简洁明了,意境深远,既展示了自然景观的壮丽,又寄托了人们对美好时光和友谊的向往。《十八日潮》是一首充满诗意和情感的佳作,在宋代诗词中占有重要地位。
九重深锁禁城秋,月过南宫渐映楼。紫陌夜深槐露滴,碧空云尽火星流。清风刻漏传三殿,甲第歌钟乐五侯。楚客病来乡思苦,寂寥灯下不胜愁。
二月起蚕事,伐桑人阻饥。已伤持斧缺,不作负薪非。聊给终朝食,宁虞卒岁衣。月光无隔碍,直照破荆扉。
岭上老梅树,岁晚等风木。霜风吹枯枝,曾有花如玉。茉莉抱何性,犯此炎暑酷。琢玉再为花,承以敷腴绿。怜渠一种香,偏历寒与燠。空庭三更月,酒醒人幽独。有如高世士,含情不虚辱。时於寂默中,至意微相属。鼻观既得趣,就枕便清熟。梦中见灵均,九畹皆芬馥。
病厌追游嬾举觞,今年闭户作重阳。香烟袅袅闲萦几,书卷纷纷静满床。斜日更增秋惨淡,黄花应怪客凄凉。长安光景还如昨,谁醉城南杜曲旁?
绿暗红稀春已暮,燕子衔泥,飞入垂杨处。柳絮欲停风不住,杜鹃声里山无数。竹杖芒鞋无定据,穿过溪南,独木横桥路。樵子渔师来又去,一川风月谁为主。
高僧居物外,有户昼常扃。海阔知天大,泉甘识地灵。一帘春月静,数点列山青。便卜归欤计,移文休勒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