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空燕委巢,院静鸠催雨。
香润上朝衣,客少闲谈尘。
鬓边千缕丝,不是吴蚕吐。
孤梦泛潇湘,月落闻柔舻。
陆游(一一二五~一二○九),字务观,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宰子。年十二能诗文,以荫补登仕郎。高宗绍兴二十三年(一一五三)两浙转运司锁厅试第一,以秦桧孙埙居其次,抑置爲末。明年礼部试,主司復置前列,爲桧黜落。桧死,二十八年始爲福州宁德主簿(清干隆《宁德县志》卷三)。三十年,力除敕令所删定官(《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卷一八五)。三十一年,迁大理寺司直(同上书卷一九一)兼宗正簿。孝宗即位,迁枢密院编修官兼编类圣政所检讨官,赐进士出身(《宋会要辑稿》选举九之一九)。因论龙大渊、曾觌招权植党,出通判建康府,干道元年(一一六五),改通判隆兴府,以交结臺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论罢。六年,起通判夔州(《渭南文集》卷四三《入蜀记》)。八年,应王炎辟,爲四川宗抚使干办公事。其后曾摄通判蜀州,知嘉州、荣州。淳熙二年(一一七五),范成大帅蜀,爲成都路安抚司参议官(《渭南文集》卷一四《范待制诗集序》)。三年,被劾摄知嘉州时燕饮颓放,罢职奉祠,因自号放翁。五年,提举福建路常平茶监(《省斋文稿》卷七《送陆务观赴七闽提举常平茶事》)。六年,改提举江南西路(《渭南文集》卷一八《抚州广寿禅院经藏记》)。以奏发粟赈济灾民,被劾奉祠。十三年,起知严州(淳熙《严州图经》卷一)。十五年,召除军器少监。光宗即位,迁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未几,復被劾免(《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二之五四)。宁宗嘉泰二年(一二○二),诏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兼祕书监(《南宋馆阁续录》卷九)。三年,致仕。开禧三年(一二○七),进爵渭南县伯。嘉定二年卒,年八十五。陆游是着名爱国诗人,毕生主张抗金,收復失地,着作繁富,有《渭南文集》五十卷,《剑南诗稿》八十五卷等。《宋史》卷三九五有传。 陆游诗,以明末毛晋汲古阁刊挖改重印本爲底本爲底本。校以汲古阁初印本(简称初印本),宋严州刻残本(简称严州本,藏北京图书馆)、宋刻残本(简称残宋本,藏北京图书馆)、明刘景寅由《瀛奎律髓》抄出的《别集》(简称别集本)、明弘治刊《涧谷精选陆放翁诗集·前集》(简称涧谷本)及《须溪精选陆放翁诗集·后集》(简称须溪本)等,并参校钱仲联《剑南诗稿校注》(简称钱校)。底本所附《放翁逸稿》、《逸稿续添》编爲第八十六、八十七卷。辑自《剑南诗稿》之外的诗,经营爲第八十八卷,凡出自《渭南文集》者,以明弘治十五年锡山华珵铜活字印本爲底本,校以《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
《生查子》是宋代文学家陆游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生活中的感慨和情绪。下面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梁上空草地上的燕子依然巢居,
宅院里寂静的鸠鸟催促着雨水。
衣服香润地穿上去上朝,
客人稀少,少有闲谈的尘埃。
鬓边的千丝发丝,
并不是吴地的蚕儿吐的丝线。
孤独的梦游漂浮在潇湘江上,
月亮落下,听见了柔和船桨的声音。
诗意:
这首诗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作者内心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感悟。作者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个人经历的描写,表达了一种平淡而寂寥的心境。诗中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关注,将自然景物与自身情感相结合,传达出对生活中琐碎、平凡之事的思考和体验。
赏析:
1. 诗中通过对梁上的燕子和宅院里的鸠鸟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界的平静与活泼。燕子巢居、鸠鸟催雨,自然景物与人类生活相互交织,形成了一种和谐的画面。
2. 作者以自身的经历为线索,描写了自己上朝的情景。衣服香润上朝,表现出作者对仪态的注意和对生活仪式的尊重。
3. 诗中提到客人稀少,少有闲谈的尘埃。这句表达了作者孤独的心境和对清静生活的向往。与繁忙喧嚣的世界相比,作者更喜欢安静和谐的环境。
4. 诗中的鬓边千丝丝,不是吴蚕吐。这句表达了对岁月流转和自身容颜变迁的感慨。鬓边的丝发丝虽然是岁月留下的痕迹,但并非吴地蚕儿吐的丝线,暗示了作者自身的坚韧和独立。
5. 诗末,作者以孤梦泛潇湘,月落闻柔舻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如同孤舟在潇湘江上漂泊的心情。月亮的落下与柔和船桨的声音相呼应,给人以宁静与温暖的感觉。
总体来说,这首诗词以平淡的语言和精细的描写,将自然景物与个人情感相融合,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和对平凡琐碎之事的关注。通过对细节的描绘和意象的运用,营造出一种寂静、清幽的意境,给人以深思和共鸣。
月窟与天根,中间来往频。所居皆绰绰,何往不伸伸。投足自有定,满怀都是春。若无诗与酒,又似太亏人。
吾犹及见诸老,今谁可寄斯文。有杰材怕寻斧,无妙质可受斤。
落霞残日罢空楼,月挂黄昏破客愁。天上幸无封拜事,谁教蟾影曲如鉤。
何处感时节,新蝉禁中闻。宫槐有秋意,风夕花纷纷。寄迹鸳鹭行,归心鸥鹤群。唯有王居士,知予忆白云。何日仙游寺,潭前秋见君。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会稽俯伏遗行人,吴国池台日日新。幕下盟归金甲散,宫中舞罢翠眉颦。悠悠今古三江水,寂寂英雄一窖斋。笑间鸱夷身退后,渔商何苦动齐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