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此名三益,之人可晤言。
游藏无俗物,典则似诸昆。
剩着书充栋,仍添竹过垣。
翻愁长者辙,稀得到柴门。
陈傅良(一一三七~一二○三),字君举,温州瑞安(今属浙江)人。早师事郑伯熊、薛季宣,爲永嘉学派巨擘。孝宗干道八年(一一七二)进士,授太学录。歷通判福州、知桂阳军。光宗禅位,迁提举湖南常平茶盐、转运判官,改提点浙西刑狱,过阙,留爲吏部员外郎。绍熙三年(一一九二)迁秘书少监兼实录院检讨官,嘉王府贊读,起居舍人,四年,兼权中书舍人,因建言调和两宫矛盾不应,自免而归。宁宗即位,召爲中书舍人兼侍读、直学士院、同实录院修撰。寻与韩侂胄不合,出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庆元二年(一一九六),削秩罢宫观,杜门韬晦,榜所居室爲止斋。嘉泰三年卒,年六十九,謚文节。有《止斋先生文集》五十二卷等。事见本集附录宋楼钥《陈公神道碑》、蔡幼学《陈公行状》,《宋史》卷四三四有传。 陈傅良诗,以明正德覆刻宋嘉定五年永嘉郡斋本爲底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沈仲一三益堂》是宋代陈傅良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有此名三益,之人可晤言。
游藏无俗物,典则似诸昆。
剩着书充栋,仍添竹过垣。
翻愁长者辙,稀得到柴门。
诗意:
这座名为“三益”的堂宇,是陈傅良创造出来的。在这里,他能够与志同道合的人交谈。在这个堂宇中,它的装饰和陈设都十分简朴,没有世俗的陈设,却有着与古代典籍相似的氛围。堂内堆满了书籍,书籍堆成了一座山,竹子从墙外架过来,进一步增添了它的氛围。翻开这些书籍,会带来伤感和忧愁,但也能带来长者的智慧,而这样的智慧很少能在现实生活中得到。
赏析:
《沈仲一三益堂》是一首富有禅意的诗词,表达了陈傅良对于自己创造的一片净土的向往和追求。他在这个堂宇中,远离了尘世的纷扰和庸俗的物质,与书籍和竹子为伴,寻找着一种清静和宁静的境界。这种境界不仅是物质上的,更是精神上的。他将这个堂宇命名为“三益”,象征着三种益处,即与志同道合的人交流的益处、与古代典籍相似的氛围对于知识和智慧的益处,以及长者智慧的益处。通过这样的创造,陈傅良表达了对于纯净、安宁和智慧的追求,同时也反思了现实生活中的浮躁和功利。这首诗词以简练的语言展现了一种清新的意境,给人以思索和启迪,让人对于追求精神境界有所感悟。
不为故人出,出则将如何。交道古难终,岂唯畏虞罗。萧何丰沛旧,未免投金科。先生诚高哉,无愧紫芝歌。
轩亭著难稳,名字又恶同。譬犹死得谥,美恶百代公。维洪之厌原,兹为众山雄。何许千万间,可以屏障充。不于春夏时,刻画仍遗冬。岂非即其西,故取摇落中。所得正且尽,评自曾南丰。是令登赋士,谈说口不容。我留豫章城,十日雨且风。重寻湖上宅,再叩仙佛宫。未行北沙门,忧心
何事化工情愈重,偏教此卉大妖妍。王孙欲种无馀地,颜巷安贫欠买钱。晓槛竞开香世界,夜阑谁结醉因缘。须知村落桑耘处,田叟饥耕妇不眠。
咄这乾屎橛,生来太妖孽。堪笑老云门。一棒打不杀。
忽辞洛下缘何事?拟向江南住几时?每过渡头伤问法,无妨菩萨是船师。
百忧成阻阔,一笑得留连。城郭西风里,园林落照前。共知官似梦,莫负酒如泉。兴罢重携手,江湖即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