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番新火试新茶,又向方桥记岁华。
草色前头见江树,桑林多处是人家。
拓开白鸟天边眼,背尽红尘脚底沙。
临老不知来几度,只看豆麦不看花。
项安世(一一二九~一二○八)(生年据本集卷四《内子生日(戊申)》“居士新年六秩来”推定),字平甫,号平庵,其先括苍(今浙江丽水)人,后家江陵(今属湖北)。孝宗淳熙二年(一一七五)进士,调绍兴府教授。光宗绍熙四年(一一九三)除秘书省正字,五年,爲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官(《南宋馆阁续录》卷九)。宁宗庆元元年(一一九五)出通判池州(同上书卷八),移通判重庆府。入庆元党籍,还江陵家居。开禧二年(一二○六)起知鄂州(《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七之二二),迁户部员外郎、湖广总领。三年权安抚使(同上书职官七四之二五),以事免。起爲湖南转运判官,未上,用臺章夺职而罢。嘉定元年卒。有《易玩辞》、《项氏家说》、《平庵悔稿》等。《宋史》卷三九七有传。 项安世诗,以《宛委别藏》本《平庵悔稿》十二卷爲底本。校以清吴长元钞本(简称吴钞本,藏北京图书馆)。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十三卷。
《上冢还过方桥》是宋代诗人项安世所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登上方桥,回望过去岁月的情景,并表达了对时光流转和生命变迁的思考。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一番新火试新茶,
又向方桥记岁华。
草色前头见江树,
桑林多处是人家。
拓开白鸟天边眼,
背尽红尘脚底沙。
临老不知来几度,
只看豆麦不看花。
这首诗词的诗意表达了人们在时间的洪流中进行反思和观察的主题。诗人通过描述自己品尝新茶的场景,引发读者对新生事物和新体验的思考。"新火试新茶"一句意味着作者正在经历一种新的感受和体验,而"向方桥记岁华"则表明他正站在方桥上回望过去的岁月,对时光的流逝感到忧伤。
接下来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美丽的自然环境中。"草色前头见江树"一句刻画了明媚的春天景色,江畔的青翠树木和绿草让人感到宜人。同时,"桑林多处是人家"的描写则暗示了人们的存在,人类活动与自然景观相互交织,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
诗词的后半部分,诗人通过"拓开白鸟天边眼,背尽红尘脚底沙"的描写,表达了对纷扰世事的超脱和对纯净天空的向往。"拓开白鸟天边眼"意味着放眼远方,追求高远的理想和远大的境界;而"背尽红尘脚底沙"则传达了对尘世纷扰的厌倦和追求超然的心境。
最后两句"临老不知来几度,只看豆麦不看花"传递出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作者感到岁月匆匆,不知道自己已经老去了多少次,只关注着豆麦的成长而忽略了美丽的花朵。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流逝时光的无奈和对美的珍视,也呈现出一种对生命短暂性的思考。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通过对人生、自然和时光的描绘,展示了作者对新生事物的感受、对纷扰世事的超脱和对美好事物的珍视。读者在欣赏这首诗词时,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时光和生命的深刻思考,同时也引发自己对于生命、自然和人生价值的思考。
春坞桃花发,多将野客游。日西殊未散,看望酒缸头。
烹金之炉,铸人之模,净名一默。国师三呼,你诸人又向甚麽处摸索。
欲令雪貌带红芳,更取金瓶泻玉浆。凤管鹤声来未足,懒眠秋月忆萧郎。
西湖避暑棹扁舟。忘机狎白鸥。荷香十里供瀛洲。山光翠欲流。歌浩浩,思悠悠。诗成兴未休。清风明月解相留。琴声万籁幽。
平明欲敛云复厚,薄晚未休风更颠。老怯春寒不宜出,下帷添火拥书眠。
古来建大厦,所贵楹桷崇。沛公得三士,折箠驱群雄。嗟哉汉诸孙,永负隆准公。表既憎弥衡,璋复轻张松。幽州小从事,苦谏不见从。赖有大耳儿,犹能过隆中。吾评四刘牧,三豕而一龙。景升最可笑,接士满郊宫。坐看故人子,低头混耕农。平生慕西伯,对面失飞熊。阿琦去梯策,尚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