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将层嶂限中原,兽状禽心类百蛮。
横木架桥来渡水,搴茅茹火去烧山。
寻巫问事看龟意,带穗收禾御岁艰。
非是投荒魑魅侣,时清犹赖可东还。
张嵲(一○九六~一一四八),字巨山,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徽宗宣和三年(一一二一)上舍中第,调唐州方城尉,改房州司法参军,辟利州路安抚司干办公事。高宗绍兴五年(一一三五)召试,除秘书省正字。七年,迁校书郎、着作郎(《南宋馆阁录》卷七)。八年,出爲福建路转运判官(同上书)。十年,兼实录院检讨、守起居舍人、兼侍讲、试中书舍人(《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卷一三五、一三七)。升实录院同修撰,十一年,罢。起知衢州。十八年,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献《绍兴中兴復古诗》以希进用,寻卒(同上书卷一三九、一五八),年五十三。有《紫微集》(《宋史·艺文志》,《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作《张巨山集》)三十卷,久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三十六卷。《宋史》卷四四五有传。 张嵲诗,以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紫微集》爲底本,参校《湖北先正遗书》影印清文津阁《四库全书》本(简称文津本)以及残本《永乐大典》引诗。新辑集外诗句,编附卷末。
《上庸》是宋代张嵲所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以描绘自然景观和生活场景为主题,具有深厚的诗意和赏析价值。
诗词的中文译文:
天将层嶂限中原,
兽状禽心类百蛮。
横木架桥来渡水,
搴茅茹火去烧山。
寻巫问事看龟意,
带穗收禾御岁艰。
非是投荒魑魅侣,
时清犹赖可东还。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自然景观和生活的场景作为线索,描绘了一幅壮丽而富有哲理的画卷。首句"天将层嶂限中原"表达了大自然的力量和辽阔,山峦层叠,将中原地区紧紧围绕。接着,诗人通过"兽状禽心类百蛮"的形象描绘,展示了大自然的生机和多样性。
第二联"横木架桥来渡水,搴茅茹火去烧山"将生活场景与自然景观相结合。横木架桥,人们渡过水流,象征着人与自然的互动。搴茅茹火,人们烧山治理,呈现出人类对自然的掌控和利用。这两句描绘了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展示了生活的勤劳与努力。
第三联"寻巫问事看龟意,带穗收禾御岁艰"回归到神秘与信仰的层面。寻巫问事,象征着人们对神灵的崇拜和求助。看龟意,通过卜筮龟壳来探寻吉凶祸福。带穗收禾,是农民们为了克服岁月艰难而努力耕作的生动场景。这两句表达了人们对未来的期许和对命运的探寻。
最后一联"非是投荒魑魅侣,时清犹赖可东还"表明了诗人对时代的期待和对社会的批判。诗人认为时代应当清明,不应被邪恶势力所腐蚀。"可东还"是对东方文化的向往和寄托。
《上庸》这首诗词以自然和生活为主题,以多样的景观和场景展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通过描绘自然的壮丽和生机,以及人们对自然的掌控和信仰,诗人表达了对美好时代的向往,以及对社会秩序的期待。这首诗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诗意,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槐花漠漠向人黄,此地追游迹已荒。清论不知庄叟达,死交空叹赵岐忙。病来未忍言闲事,老去唯知觅醉乡。日暮街东策羸马,一声横笛似山阳。
中五之德方峨峨,胡胡呼呼何奈何。
月淡波寒夜向分,断行孤雁不堪闻。扁舟第四桥南泊,无限清愁寄梦云。
并州霜早。禾黍离离成腐草。马困人疲。惟有郊原雀鼠肥。分明有路。好逐衡阳征雁去。鼓角声中。全晋山河一半空。
参天乔木镇山川,栽种成阴知几年。仰止名园今老矣,卷舒画轴思悠然。
雨雪成岁暮,之子远徂征。酌酒起相送,慨我别离情。池阳实大藩,佐车屈时英。子行一请觐,上计趋吴京。良玉怀贞操,芳兰含远馨。临歧一珍重,即此万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