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岩胥靡继甘盘,此道寥寥不复存。
古庙秋风尘黯黯,故陵烟树月昏昏。
君臣难遇真千载,岸谷谁知旧九原。
魏尚端能似颇牧,独无新梦到天阍。
李廌(一○五九~一一○九),字方叔,号太华逸民(宋周紫芝《太仓稊米集》卷六六《书月巖集后》)、济南先生(宋谢采伯《密斋笔记》卷三),祖先由郓州迁华州,遂爲华州(今陕西华县)人。早年以文章受知苏轼。哲宗元祐三年(一○八八),苏轼知贡举,得试卷以爲廌作,置之首选,而是科廌竟下第,所以轼有“平生漫说古战场,过眼还迷日五色”(《送李方叔下第》)之叹。后再举亦失利,遂绝意仕进,定居长社。徽宗大观三年卒,年五十一。有《济南集》(一名《月巖集》)二十卷(《直斋书录解题》),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八卷,其中诗四卷。《宋史》卷四四四有传。李廌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近人李之鼎宜秋馆《宋人集》丙编本(简称宜秋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商高宗陵庙诗》是宋代李廌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商高宗陵庙的景象,并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和感慨。
诗词的中文译文:
筑岩胥靡继甘盘,
此道寥寥不复存。
古庙秋风尘黯黯,
故陵烟树月昏昏。
君臣难遇真千载,
岸谷谁知旧九原。
魏尚端能似颇牧,
独无新梦到天阍。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庄严古朴的语言描绘了商高宗陵庙的景象,展现了岁月流转中历史的沧桑与遗憾。诗中的"筑岩胥靡继甘盘"描绘了陵庙的建筑,庄严壮观的建筑如今已经消失殆尽,"此道寥寥不复存"显示出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感叹。
"古庙秋风尘黯黯,故陵烟树月昏昏"这两句表现了陵庙的凄凉景象。秋风吹拂下的庙宇被尘土覆盖,古老的陵墓在月光下显得黯淡无光。这种景象传达了岁月的无情和历史的遗忘。
"君臣难遇真千载,岸谷谁知旧九原"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君臣之间真正的相遇难以实现,千年的岁月使得历史的真相日渐模糊。"岸谷谁知旧九原"则指出了九原这座古都的沧桑与遗忘,人们已不再了解这段历史。
最后两句"魏尚端能似颇牧,独无新梦到天阍"表达了对过去时代的怀念。这里提到了魏尚端和颇牧,暗示了历史上的伟人和英雄。作者对于过去时代的英雄人物持有赞赏之情,但他自己却没有能够达到他们的高度,也没有能够实现新的梦想。
整首诗以古朴的语言、凄凉的景象和对历史的思考构建了一种哀叹和无奈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历史遗忘和自身无法超越的感叹之情。
一卮春酒送离歌,花落敬亭芳草多。欲问归期已深醉,只应孤梦绕关河。
竹迷谁定知迷否,趁取滂沱好雨初。栽向凤池吹律处,劚従芸阁杀青余。迎风一啸朝回早,弄月相差直宿疏。应怪籍咸林下客,相看不饮作除书。〈仲冯方作左史,必与贡父并直于此。〉
君能多益办,我鼓再而衰。安得催诗雨,心摇毕月离。
梦裹思归问故乡,明明说与尚徉狂。白云尽处重回首,无限青山对夕阳。
平生与俗马牛风,落魄人间亦未穷。绿绮奏终香缕碧,乌丝书罢烛花红。梦中吴蜀山川近,醉後周秦战伐空。投老飘然君勿笑,也胜鱼鸟在池笼。
日上小窗东,禽鸣高树中。乐哉容膝地,著此曲肱翁。香迮常迟散,儿来亦旋通。所惭贪坐睡,铅椠少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