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火横秋如烁,银河冷浸月脚。
三更独立梧桐,不恨夜凉衫薄。
李石(?~一一八一),字知几,号方舟子,资州(今四川资中)人。高宗绍兴二十一年(一一五一)进士(清光绪《资州直隶州志》卷一三)。调成都户曹参军。召爲太学录,迁太学博士。二十九年,出爲成都府学官(《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卷一八三)。歷通判彭州,知黎州、合州、眉州。孝宗淳熙二年(一一七五),爲成都府路转运判官,寻罢(《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二之一二)。八年卒(《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一三)。有《方舟集》五十卷、后集二十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二十四卷,事见本集卷一○《自叙》。 李石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方舟集》爲底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扇子诗》是宋代诗人李石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夜的景象,通过对火焰和银河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猛火横秋如烁,
银河冷浸月脚。
三更独立梧桐,
不恨夜凉衫薄。
这首诗以简洁凝练的语言,抓住了秋夜的特殊氛围。首句描述了一团猛烈的火焰,如同一条横亘在秋天的天空中的明亮光线,熊熊燃烧的火光使秋天显得更加炽热。接下来的一句以银河冷冽的形容词来描绘夜空中的银河,仿佛是在冷却月亮的脚步。这两句通过火焰和银河的对比,展现了作者对于秋夜的独特感受。
接下来的两句描述了作者独自站立在梧桐树下的情景。三更时分,寂静的夜色中,作者孤独地独立在梧桐树下,与周围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对于夜晚的凉爽,并不因为衣衫单薄而感到烦恼,反而心境宁静。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绘制了一个寂静而炽热的秋夜景象,通过对比火焰和银河,突出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宁静。这首诗表达了对于夜晚的独特感受,以及对于寂静和凉爽的接纳,展示了作者对于自然环境的敏感和对于人生境遇的深思。
名山阅万古,明月来几时。顾游属中秋,万里云雾披。心间境亦静,月满山不移。况兹九曲溪,正漾清涟漪。呼舟星村来,十客琴觞随。此客俱不心,洒落同襟期。居然命钓艇,造席不复疑。陶兀入醉乡,伴我老不羁。临流振衣袂,飒飒刚风吹。银盘转岩阿,两川光渺瀰。崚嶒大王峰,嵌窦
大道幽深,如何消息,说破鬼神惊骇。挟藏宇宙,剖判玄元,真乐世间无赛。灵鹫峰前,宝珠拈出,明显玉般光彩。照乾坤、上下群生,知者寿同山海。最至极、翠霭轻分,琼花乱坠,空里结成雯盖。金身玉骨,月帔星冠,符合水晶天籁。清净门庭,圣贤风范,千古俨然常在。愿学人、达此
高阁连城十二栏,西风领客共跻攀。半帘烟雨长江外,千里湖山咫尺间。雁带秋声归别浦,莺分春色过巴山。当年蛱蝶知谁画,一梦庄周去不还。
儿为王,母为囚,旦舂暮舂无时休。天高地辱日月流,母苦不得从儿游。汉家谋臣张留侯,老人立致商山头。君王轻信羽翼愁,十年身后知安刘,髡钳之人何以留。
兰玉初攀桂,朱银降自天。堂中有一老,物外百三年。紫诰行充栋,霜毛尽满颠。仁人元自寿,端不羡臞仙。
积雨生残稻,苍苔入旧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