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木苍藤正一丘,草庐吾亦爱深幽。
断无俗物敢排闼,尽有好山堪倚楼。
已老始知书作崇,不才宁与命为仇。
石床只在松阴底,拳手支头百不忧。
方岳(一一九九~一二六二),字巨山,号秋崖,祁门(今属安徽)人。理宗绍定五年(一二三二)进士,歷南康军、滁州教授,淮东安抚司干官,进礼、兵部架阁,添差淮东制司干官。因代淮帅赵葵书稿责史嵩之,史嗾言者论罢,闲居四年。范钟爲左丞相,除太学博士兼景献府教授。淳祐六年(一二四六)迁宗学博士,以宗正丞权三部郎官。出知南康军,移知邵武军,宝祐三年(一二五五)改知饶州、宁国府,未上而罢,闲居七年。程元凤当国,起知袁州。丁大全当国,以忤命劾罢。贾似道当国,起知抚州,辞不赴。景定三年卒,年六十四。明嘉靖中裔孙方谦刊有《秋崖先生小稿》文四十五卷、诗三十四卷,清四库馆臣据当时另一影宋抄本《秋崖新稿》合编爲《秋崖集》四十卷。《秋崖集》较明刊本多出诗八十余首,但明刊本中亦有诗十余首爲《秋崖集》所无。事见《秋崖先生小稿》卷首元洪焱祖《秋崖先生传》。 方岳诗,以明嘉靖五年祁门方氏刻《秋崖先生小稿》(藏上海图书馆)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秋崖集》(简称四库本)、清翁同书批校并跋抄本(简称翁本,藏北京图书馆)。《秋崖集》中多出的诗,编爲第三十五卷,新辑集外诗编爲第三十六卷。
《山中》是宋代方岳所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山中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
诗词的中文译文:
古木苍藤正一丘,
草庐吾亦爱深幽。
断无俗物敢排闼,
尽有好山堪倚楼。
已老始知书作崇,
不才宁与命为仇。
石床只在松阴底,
拳手支头百不忧。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山中为背景,通过描绘山中景物和自身心境,表达了作者对山林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世俗尘嚣的远离之情。
诗的开篇,“古木苍藤正一丘”,描绘了山中古老的树木和蔓草,给人一种古朴的感觉。接着,“草庐吾亦爱深幽”,表达了作者对深山幽谷的钟爱之情。他喜欢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追求宁静和心灵的寄托。
接下来的两句,“断无俗物敢排闼,尽有好山堪倚楼”,表达了作者对世俗纷扰的拒绝和对山中景色的倾慕。作者在山中过着清净的生活,拒绝了尘世的琐碎和喧嚣,而融入自然,倚楼远眺,尽情享受山中美景。
诗的后半部分,“已老始知书作崇,不才宁与命为仇”,表达了作者年事已高,才悟到读书的重要性。他意识到自己的才华有限,与命运无法抗衡,但对于读书的追求却始终不懈。
最后两句,“石床只在松阴底,拳手支头百不忧”,描绘了作者在山中简朴的生活。他以松树的阴凉为床,用拳头做枕头,表示他对物质生活的不计较,对安逸与苦累的态度。这种态度也暗示了作者对于内心的宁静与自由的追求。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山中景物和自身心境的描绘,表达了作者追求宁静、远离喧嚣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读书、山水的热爱和追求。这种追求与对世俗功名的不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凸显了作者对自然与内心世界的重视,传达出一种超脱尘世、追求自由与真实的情感。
农务村村急,春流岸岸深。乾坤万里眼,时序百年心。茅屋还堪赋,桃源自可寻。艰难贱生理,飘泊到如今。迢递来三蜀,蹉跎有六年。客身逢故旧,发兴自林泉。过懒从衣结,频游任履穿。藩篱无限景,恣意买江天。种竹交加翠,栽桃烂熳红。经心石镜月,到面雪山风。赤管随王命,银章
暮雨樯竿县一湾,长官立马水云间。风吹江沫浮浮去,谁在沙头闭户闲。
三公与刺史,秩等二千石。人生不知足,奔驰竟朝夕。谁能话名理,尊酒时促席。贤愚在相远,业玕映业荻。多谢张南巢,诗筒肯予觅。琅琅若明珠,其来自灵壁。僧房聊解鞍,当暑得偃息。挽回清微风,笔有万钧力。
昔过益昌城,莫登君子堂。驾言念长道,未暇升崇冈。今闻宝峰上,缥缈陵朝阳。三休引萝蔓,一览穷苍茫。微云霭双剑,落日明故乡。奔驰迹未安,山薮意自长。漂摇万里外,手把新诗章。宦游不忘归,合异鸟欲翔。尘土污颜面,年华侵鬓霜。何时首归路,所至聊旁徨。樽俎逢故人,亭榭
昔日接z5倒,今我葛巾翻。宿酒何时醒,形骸不复存。忽闻有嘉客,躧步出闲门。桃花春径满,误识武陵源。
西畴前日尘作雾,南村今日波生路。云子从来疏广文,冲雨学稼当辞勤。农言秧好殊胜麦,其如绿针未堪吃。吾生十指不拈泥,毛锥便得傲蓑衣。只愿边头长无事,扡耒耕云且吾志。不愁官马送还官,借牛骑归不用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