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握陂龙陟凤台,厌闻远雁一声哀。
霜乾殷叶背林去,雨足黄云归谷来。
蕙幛可能留鹤宿,草堂终待觅桤栽。
有心培养山中桂,不束轮囷作散材。
李新(一○六二~?),字元应,号跨鳌先生,仙井(今四川仁寿)人。神宗元丰七年(一○八四)入太学,时年二十三。哲宗元祐五年(一○九○)进士,官南郑县丞。元符三年(一一○○),在南郑应诏上万言书,夺官贬遂州。徽宗崇宁元年(一一○二),入党籍。大观元年(一一○七)遇赦,摄梓州司法参军。宣和五年(一一二三),爲茂州通判。高宗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应其子时雨请,追赠一官(《宋会要辑稿》仪制一一之一二)。有《跨鳌集》五十卷,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三十卷(其中诗十一卷)。以上事蹟均依据本集中有关诗文。 李新诗,原集十一卷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跨鳌集》爲底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山中秋意》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李新。这首诗词通过描绘山中秋天的景色和表达诗人的情感,展示了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拟握陂龙陟凤台,
厌闻远雁一声哀。
霜乾殷叶背林去,
雨足黄云归谷来。
蕙幛可能留鹤宿,
草堂终待觅桤栽。
有心培养山中桂,
不束轮囷作散材。
这首诗词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深沉的诗意。诗人创造了一个意境,把自然景色与人的情感相结合。
在诗的开头,诗人描述了自己仿佛要抓住天上的龙和凤凰,展示了对高远的渴望和追求。接着,诗人表达了对远处雁鸣的厌倦和惋惜,这里传递出一种对离别和孤独的感受。
接下来的两句描述了秋天的景色。枯黄的叶子在霜后变得干燥,被风吹落进了林中。雨水充足,黄色的云归于山谷,形成了寂静和宁静的氛围。这里描绘了秋天的凄凉和静谧,与前文的离别情绪相呼应。
接下来的两句描述了诗人的住处。诗人希望鹤能在这里驻足,蔓延的山蕙可能会吸引它们。诗人的草堂等待着种植桤木,这里透露出对安宁和稳定生活的向往。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桂树的培养和呵护。桂树象征着高洁和正直,诗人希望能在山中培养出这样的品质。诗人坚持不以束缚和限制的方式对待桂树,而是让其自由生长。这里表达了对自由和独立精神的追求。
整首诗词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以及对高远理想和人生追求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诗中融入了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的主题,展示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和敏感。这首诗词意境深远,给人以思考和共鸣的空间。
冰蘖肝肠无诡随,彼嚚何物妄相持。梦魂不到菜园破,行止肯教芒屩知。安用舌埋防异日,空闻内袒有当时。从他万口自公议,谁学偿金直不疑。
荆衡气偏秀,江汉流不歇。此地多精灵,有时生才杰。伊人今独步,逸思能间发。永怀掩风骚,千载常矻矻.新碑亦崔嵬,佳句悬日月。则是刊石经,终然继梼杌。我来观雅制,慷慨变毛发。季主尽荒淫,前王徒贻厥。东周既削弱,两汉更沦没。西晋何披猖,五胡相唐突。作歌乃彰善,比物
山如东郭先生里,屋似西湖处士家。为问轩中清白吏,还应比雪比梅花?
悠悠干禄利,草草废渔樵。身世堪惆怅,风骚颇寂寥。高秋期野步,积雨放趋朝。得句如相忆,莎斋且见招。
紫宸朝退下青扉,侍从花间过锦衣。金吐凤皇香不发,玉倾鹦鹉醉方归。楹高甲帐云霞色,官冷牙牌冰雪辉。一自梦回天万里,长安空见塞鸿飞。
江源发蛮荒,来与湘灌遇。交流趋城隅,清映日东注。群山半楚越,驰骤若竞赴。谯门百步南,楼堞此雄踞。观风久标名,栋宇初改故。极目渺塞岭,蔚起矗云雾。千里耸翠碧,众水横练素。古寺带林薄,渔艇依野渡。村墟互隐见,风烟自朝暮。东西亘井络,碁分杂营戍。偶值丰登年,乐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