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卧只消云半间,随缘栽果与猿攀。
不将此手遮西日,安用吾文移北山。
双燕来时春晻霭,一牛耕处月宽闲。
溪居已息机心久,莫遣惊鸥去不还。
方岳(一一九九~一二六二),字巨山,号秋崖,祁门(今属安徽)人。理宗绍定五年(一二三二)进士,歷南康军、滁州教授,淮东安抚司干官,进礼、兵部架阁,添差淮东制司干官。因代淮帅赵葵书稿责史嵩之,史嗾言者论罢,闲居四年。范钟爲左丞相,除太学博士兼景献府教授。淳祐六年(一二四六)迁宗学博士,以宗正丞权三部郎官。出知南康军,移知邵武军,宝祐三年(一二五五)改知饶州、宁国府,未上而罢,闲居七年。程元凤当国,起知袁州。丁大全当国,以忤命劾罢。贾似道当国,起知抚州,辞不赴。景定三年卒,年六十四。明嘉靖中裔孙方谦刊有《秋崖先生小稿》文四十五卷、诗三十四卷,清四库馆臣据当时另一影宋抄本《秋崖新稿》合编爲《秋崖集》四十卷。《秋崖集》较明刊本多出诗八十余首,但明刊本中亦有诗十余首爲《秋崖集》所无。事见《秋崖先生小稿》卷首元洪焱祖《秋崖先生传》。 方岳诗,以明嘉靖五年祁门方氏刻《秋崖先生小稿》(藏上海图书馆)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秋崖集》(简称四库本)、清翁同书批校并跋抄本(简称翁本,藏北京图书馆)。《秋崖集》中多出的诗,编爲第三十五卷,新辑集外诗编爲第三十六卷。
《山行》是宋代诗人方岳的作品。以下是对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高卧只消云半间,
随缘栽果与猿攀。
不将此手遮西日,
安用吾文移北山。
双燕来时春晻霭,
一牛耕处月宽闲。
溪居已息机心久,
莫遣惊鸥去不还。
诗意:
诗人表达了自己隐居山野的生活态度和心境。他高卧在山间,只需要一片半遮的云彩作为住所,与自然随缘而生。他不会用手遮挡太阳落山的光芒,而是用自己的文字来迁移北山的光景。春天时,双燕飞来,映衬着朦胧的春雾;农民在田地里耕作,月光洒在他们宽闲的身上。诗人已经久已放下了心中的纷扰,安静地居住在溪边,不要让惊飞的海鸥离去而不再回来。
赏析:
《山行》展现了诗人方岳隐居山间的生活态度和修身养性的情怀。诗中的山行并非实际的行走,而是一种心灵上的修行和追求自由的生活方式。诗人以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描绘了自然景物和生活场景,以及自己与之相融的心态。诗中的云彩、果树、猿猴、夕阳、春雾、月光等形象都富有生动的感觉,给人以宁静、自然的感受。
诗人通过与自然的交融,表达了对物质欲望的抛弃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他不依附于世俗的荣华富贵,而是选择了隐逸的山间生活,以清心寡欲的态度对待一切。诗人通过写景,展示了山野的宁静与自然的美好,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宁静与追求。这种追求自由、追求内心宁静的意境,给人以深思和启发,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美好。
整首诗以简练、含蓄的语言表达了方岳隐居山间的理想境界,表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对心灵的净化、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诗人的文字简明扼要,却能画龙点睛,给人以深远的意境。通过描述自然景物,他将自己内心的宁静与纯净表达出来,与自然融为一体,达到了诗意与境界的统一。这种追求心灵自由与内在安宁的精神境界,使得《山行》成为了一首具有启迪和感悟价值的佳作。
葑田青仄博弈局,岛树墨榲烟雨图。已去杨州百余里,回头还隔几重湖。
朝曦却雨作春妍,绿嫩黄轻物物鲜。村落可怜祗依旧,稀疏茅屋起炊烟。
秦淮接长江,活活流不已。高亭出城角,四面尽湍水。山川孤云飞,槛阁清风起。望远何所思,故人在千里。
丛石当轩峙,横池傍砌深。还将修竹绕,半入古榕阴。昼堂风澜皱,宵怜月影侵。聊纾江海志,寄此小山林。
太守今元结,论交四十年。汝行勿前却,如在父兄边。
平生爱梅颇成癖,踏雪行穿一双屐。六花散漫飞满空,千里万里同一色。冲寒不畏朔风吹,乘兴来此江之湄。繁花满树梅欲放,仿佛罗浮曾见时。南枝横斜北枝好,北枝看过南枝老。中有一枝致奇绝,万蕊千葩弄天巧。老夫见此喜欲颠,载酒大酌梅花仙。仙人怪我来何晚,一别已是三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