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僧慧僧利同往南山》

骥騄同群鸿雁行,登临端为作重阳。
南台二谢风流绝,准拟归来古锦囊。

作者介绍

陈师道(一○五三~一一○二),字履常,一字无己,自号后山居士,学者称后山先生,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家贫,苦志好学。年十六,以文谒曾巩,遂留受业。神宗熙宁中,王安石经学盛行,师道心非其说,绝意仕进。元丰四年(一○八一),曾巩奉诏修史,荐入史馆,以布衣未果。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四月,以苏轼等荐(《苏轼文集》卷二七《荐布衣陈师道状》),起爲亳州司户参军,充徐州教授(本集《谢徐州教授启》)。七月,除太学博士(《续资治通鑑长编》卷四三○),因五月间曾託疾乞假到南京见苏轼,仍罢爲徐州教授(本集《谢再授徐州教授启》)。五年,移颍州教授(任渊《后山年谱》)。绍圣元年(一○九四),坐苏轼余党,谪监海陵酒税(本集《与鲁直书》)。二年,调彭泽令,以母丧未行,家居六年。元符三年(一一○○),除棣州教授,未赴,召爲秘书省正字(《后山年谱》)。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一一○一),扈从南郊,天寒无绵衣,以寒疾卒于十二月二十九日,年四十九。遗着由门人魏衍编爲《彭城陈先生集》二十卷,其中诗六卷,四百五十六篇(魏衍《彭城陈先生集记》),已佚。有《后山居士文集》(二十卷,收诗多于魏本)、《后山先生集》(二十卷)及任渊《后山诗注》传世。《宋史》卷四四四有传。 陈师道诗,以宋蜀刻大字本《后山居士文集》(有绍兴二年谢克家序)爲底本(卷六原缺第二十二页,据目录以宋刻《后山诗注》本补足)。校以宋刻《后山诗注》(残存卷三下至六,藏北京图书馆,简称宋注本)、高丽活字本《后山诗注》十二卷(出明弘治十年袁宏刻本,《四部丛刊》据此影印,简称高丽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后山诗注》十二卷(简称库注本),清雍正八年(一七三○)赵骏烈刻本《后山先生集》二十四卷(据明弘治十二年马暾刻本《后山先生集》三十卷重编,简称赵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后山集》二十四卷(简称四库本)、张钧衡《适园丛书》本《陈后山集》三十卷(一九一四年据旧钞本翻刻,简称张本)。除宋刻残本外,五本共同的异文校语简作各本。凡底本失收而见于校本诸诗,编爲第七卷,新辑集外诗附后。

作品评述

诗词:《僧慧僧利同往南山》

译文:
骥騄同群鸿雁行,
登临端为作重阳。
南台二谢风流绝,
准拟归来古锦囊。

诗意:
这首诗是宋代陈师道创作的作品。诗人描绘了僧慧和僧利一同前往南山的情景。他们如同骏马和雁鸿一般行进,共同踏上了征程。诗人登上山顶,为了庆祝重阳节创作了这首诗。在南山的二谢庙,他们领略了谢安和谢道韫的卓越才情,这让他们备受感慨。诗人准备把这次旅行的经历和感受写进一只古老的锦囊,以便将来回忆。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僧慧和僧利同行的场景,通过比喻骏马和雁鸿来形容他们的行进速度和气势。作者登上山顶,为了纪念重阳节写下这首诗,表达了对传统节日和文化的尊重和热爱。诗中提及南山的二谢庙,既展示了作者对历史和文学的赞叹,也反映了他对优秀文人的敬仰。最后,准备将这段旅行经历写入古锦囊,既是对美好回忆的保存,也是对诗歌永恒价值的体现。

这首诗虽然篇幅不长,但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传达了作者对景物和历史的感慨以及对文学和传统的热爱。同时,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相结合,使诗歌具有了更深的内涵和意义。整体上,这首诗展现了作者对于自然、历史和文学的敏感触动,以及对美好回忆的珍视和追求。

  • 《王成之给事挽歌辞》

    昔泝黄牛峡,曾经白鹭洲。从容参步武,谈笑极风流。晚预蓬莱客,时从禊祓游。挥毫看半醉,追想只添愁。

  • 《偈颂二百零五首》

    不习禅,不论义,铺个破席日里睡。想料上方兜率天,也无如此日炙背。

  • 《彦博归自剑阳其家梅已半落作诗见示因次其韵》

    为问春从何处归,晚村灯雨细丝丝。从来漏泄冤许柳,点检分明是此枝。

  • 《卧治斋诗》

    为治固有术,公卧有人立。直须紧闭关,勿使庞公人。

  • 《雨中简李牧之》

    提壶戏饮方多病,布谷催耕未有田。老去情怀非宿昔,日长图史得周旋。客愁正是连山雨,时事浑如上水船。问主导诗翁无恙否,遥怜裋褐耸双肩。

  • 《山斋》

    草色苔痕挟雨骄,山齐一巷似渔樵。三叉路口时时犊,一曲溪流片片桥。风木参差泉上庙,烟帆来往海西潮。飘然忽起云间想,白鹤高飞不可招。

版权所有©学知识网词语词典   网站地图 辽ICP备170134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