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曲南歌日日新,红妆不逐落红春。
网鱼野老何曾觑,岂是心肠木石人。
方回(一二二七~一三○七),字万里,一字渊甫,号虚谷,别号紫阳山人,歙县(今属安徽)人。早年以诗获知州魏克愚赏识,后随魏至永嘉,得制帅吕文德推荐。理宗景定三年(一二六二)进士,廷试原爲甲科第一,爲贾似道抑置乙科首,调随州教授。吕师夔提举江东,辟充干办公事,歷江淮都大司干官、沿江制干,迁通判安吉州。时贾似道鲁港兵败,上书劾贾,召爲太常簿。以劾王爚不可爲相,出知建德府。恭帝德祐二年(一二七六),元兵至建德,出降,改授建德路总管兼府尹。元世祖至元十四年(一二七七)赴燕觐见,归后仍旧任。前后在郡七年,爲婿及门生所讦,罢,不再仕。以诗游食元新贵间二十余年,也与宋遗民往还,长期寓居钱塘。元成宗大德十一年卒,年八十一。回诗初学张耒,晚慕陈师道、黄庭坚,鄙弃晚唐,自比陆游,有《桐江集》六十五卷(《剡源文集》卷八《桐江诗集序》),已佚。又有《桐江续集》,系元时罢官后所作,自序称二十卷,《千顷堂书目》作五十卷,今残存三十六卷。另有《瀛奎律髓》等行世。回以宋守土官腼顔仕元,以“大物既归周,裸士来殷商”(本集卷二五《送男存心如燕二月二十五日夜走笔古体》)开解,并谀元爲“今日朝廷贞观同”(本集卷二四《送丘子正以能书入都……》),诚属可鄙,所以爲周密《癸辛杂识》别集卷上所深诋。周斥其曾以梅花百咏谀贾似道,当爲事实,集中有“向来世故未曾识,折腰此人(似道)觊斗升”(卷二三《三月二十日张君輗约饮王子由紫霞道院酒字爲韵》),即爲此事之证明。因此前人虽辨周密斥方回或有私愤,而回人品确不能称道。事见本集有关诗文,明弘治《徽州府志》卷七有传。 方回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清抄《虚谷桐江续集》(四十八卷,简称清抄本,藏北京图书馆),两本卷次不同,非出一源。底本诗集外之诗、校本多出底本之诗及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三月三日西湖第三桥四首》是宋代方回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三月三日西湖第三桥的景色和其中所蕴含的情感。
诗中提到了北曲南歌日日更新,表达了音乐艺术的不断革新和进步。北曲和南歌分别代表了北方和南方的音乐风格,而它们在西湖第三桥上的表演则象征着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这种音乐的不断更新,使得人们在春天的时候红装不会迟到,也就是说,人们可以享受到最新最美妙的音乐和艺术表演。
诗中还提到了网鱼野老,他们无法触摸到这些美好的事物。网鱼指的是网中的鱼,意味着陷入困境或束缚的人,而野老则表示远离城市喧嚣的老人。他们无法欣赏到音乐的美妙和文化的繁荣,因为他们与现代社会和现代文化疏离,与城市的喧嚣和浮躁格格不入。这里作者通过网鱼野老的形象,表达了一种人与时代的脱节和思想的隔阂。
最后两句“岂是心肠木石人”,表达了作者对那些无法欣赏音乐和文化的人的无奈和惋惜之情。作者认为,那些无法理解和感受音乐艺术之美的人,心灵似乎已经被石头和木头所代替,丧失了对美的敏感和欣赏能力。这种情感上的隔阂使得他们无法领略到音乐和文化的真正魅力。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西湖第三桥上的音乐艺术和文化繁荣,以及对无法欣赏和理解这些美好事物的人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时代变迁和人与时代的关系的思索和感慨。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意象,传达了作者对音乐、文化和人性的理解和思考,展现了宋代文人的情感和思想。
帝遣银潢一派来,日长春老起风雷。谁知年少贵公子,俨若儒先老秀才。共作师门汤饼客,早期庭下彩衣莱。明朝又上柯山去,更问长生要术回。
东邻主人游不归,悲歌夜夜闻舂相。门前人闹马嘶急,一家喜气如春酿。王事何曾怨独贤,室人岂忍交谪谤。大儿踉蹡越门限,小儿咿哑语绣帐。定教舞袖掣伊凉,更想夜庖鸣瓮盎。题诗送酒君勿诮,免使退之嘲一饷。
古杉翠桱几千章,势压穹岩九暑凉。匠石它年选隆栋,万牛回首立明堂。
驱马畏炎暑,杜门常鲜欢。吴绡朝扇薄,越布夜衾单。饮沼山禽渴,沾泥雨果残。二年薇与蕨,实厌野人餐。
昔作章台柳,今为清水萍。寄托一失所,谁分渭五泾。王孙事游冶,兰麝徒芳馨。清晨夭桃花,灼灼鲜且荣。随风易零落,不及粪上英。萍生八九子,滋育常盈盈。芙蓉饰高盖,文藻疏繁缨。宁复事攀折,中心无不平。
天地生成无用躯,青箱世业一愚儒。几同海上屠龙术,空守岩前待兔株。自信平生非木石,谁怜半世混泥涂。幸逢点铁为金手,乞与投身造化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