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事事胜人间,莫怪山翁喜入山。
才说出山心不喜,又将身世堕尘寰。
方回(一二二七~一三○七),字万里,一字渊甫,号虚谷,别号紫阳山人,歙县(今属安徽)人。早年以诗获知州魏克愚赏识,后随魏至永嘉,得制帅吕文德推荐。理宗景定三年(一二六二)进士,廷试原爲甲科第一,爲贾似道抑置乙科首,调随州教授。吕师夔提举江东,辟充干办公事,歷江淮都大司干官、沿江制干,迁通判安吉州。时贾似道鲁港兵败,上书劾贾,召爲太常簿。以劾王爚不可爲相,出知建德府。恭帝德祐二年(一二七六),元兵至建德,出降,改授建德路总管兼府尹。元世祖至元十四年(一二七七)赴燕觐见,归后仍旧任。前后在郡七年,爲婿及门生所讦,罢,不再仕。以诗游食元新贵间二十余年,也与宋遗民往还,长期寓居钱塘。元成宗大德十一年卒,年八十一。回诗初学张耒,晚慕陈师道、黄庭坚,鄙弃晚唐,自比陆游,有《桐江集》六十五卷(《剡源文集》卷八《桐江诗集序》),已佚。又有《桐江续集》,系元时罢官后所作,自序称二十卷,《千顷堂书目》作五十卷,今残存三十六卷。另有《瀛奎律髓》等行世。回以宋守土官腼顔仕元,以“大物既归周,裸士来殷商”(本集卷二五《送男存心如燕二月二十五日夜走笔古体》)开解,并谀元爲“今日朝廷贞观同”(本集卷二四《送丘子正以能书入都……》),诚属可鄙,所以爲周密《癸辛杂识》别集卷上所深诋。周斥其曾以梅花百咏谀贾似道,当爲事实,集中有“向来世故未曾识,折腰此人(似道)觊斗升”(卷二三《三月二十日张君輗约饮王子由紫霞道院酒字爲韵》),即爲此事之证明。因此前人虽辨周密斥方回或有私愤,而回人品确不能称道。事见本集有关诗文,明弘治《徽州府志》卷七有传。 方回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清抄《虚谷桐江续集》(四十八卷,简称清抄本,藏北京图书馆),两本卷次不同,非出一源。底本诗集外之诗、校本多出底本之诗及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三天竺还五首》是宋代方回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山中的宁静与美好,表达了作者对山居生活的喜爱,同时也反映了他内心的矛盾和对尘世的厌倦。
诗词的中文译文:
山中事事胜人间,
莫怪山翁喜入山。
才说出山心不喜,
又将身世堕尘寰。
诗意与赏析:
这首诗以山为背景,展现了山中的种种美好胜过人间的景象。作者称呼自己为“山翁”,表明了他喜欢进入山中的心情。然而,诗中却透露出作者内心的矛盾。他承认自己曾经表达过对山的喜欢,但又将自己的身世(指与尘世的联系)比喻为堕入尘寰,表达了他对尘世的厌倦和追求超脱的愿望。
这首诗通过对山中与人间的对比,传达了作者对山居生活的向往和对尘世的疏离感。山中的事物与景象被赋予了胜过人间的特质,表现了山中的宁静、自然和超越凡俗的境界。作者自称“山翁”,显示了他对山居生活的喜爱和追求。
然而,诗的后半部分揭示了作者内心的矛盾。虽然他承认自己曾经喜欢山中的生活,但他又将自己的身世比喻为堕入尘寰,表达了对尘世的不满和对超脱的追求。这种矛盾情感使得诗中的作者显得矛盾而复杂,同时也凸显了他对超越尘世的向往。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山与人间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山居生活的喜爱和对尘世的厌倦。同时,诗中的内心矛盾也揭示了人对于超脱和追求内心自由的渴望。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独特的表达方式,生动地展示了方回在宋代山水诗中的独特风貌。
侧卧横眠百不知,轩窗寂寂雨丝丝。岂无布袜青蛙兴,过却梅天出未迟。
一诏群公起,移山四海闻。因知丈夫事,须佐圣明君。白酒全倾瓮,蒲轮半载云。从兹居谏署,笔砚几人焚。
遥夜浇愁赖麴生,灯前忽见卧长瓶。比红有句狂犹在,染白无方老已成。园径露萤黏湿草,塔檐风铎乱疏更。悲秋要是骚人事,未必忘情胜有情。
华岳独灵异,草木恒新鲜。山尽五色石,水无一色泉。仙酒不醉人,仙芝皆延年。夜闻明星馆,时韵女萝弦。敬兹不能寐,焚柏吟道篇。
夜景湛虚明,浩然无与京。如今苏氏妇,但指圣人清。
中斋上元客散感旧,赋忆秦娥见属一读凄然,随韵寄情不觉悲甚烧灯节。朝京道上风和雪。风和雪。江山如旧,朝京人绝。百年短短兴亡别。与君犹对当时月。当时月。照人烛泪,照人梅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