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知粉黛非真色,晚觉雕镌损自然。
天巧千林均一气,人痴一叶费三年。
刘克庄(一一八七~一二六九),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莆田(今属福建)人。宁宗嘉定二年(一二○九)以荫补将仕郎,初仕靖安主簿、真州录事。后游幕于江浙闽广等地。十二年监南岳庙。十七年知建阳县。以咏《落梅》诗得祸,闲废十年。理宗端平元年(一二三四)爲帅司参议官,二年除枢密院编修官,兼权侍右郎官,寻罢。淳祐六年(一二四六),以“文名久着,史学尤精”,赐同进士出身,除秘书少监,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七年出知漳州。八年迁福建提刑。景定三年(一二六二)权工部尚书、兼侍读,旋出知建宁府。五年因目疾以焕章阁学士致仕。度宗咸淳四年(一二六八)除龙图阁学士。五年卒,年八十三,謚文定。生前曾自编文集,林希逸作序,继有后、续、新三集。后由其季子山甫匯编爲《大全集》二百卷。事见宋林希逸《后村先生刘公行状》、洪天锡《后村先生墓志铭》。 刘克庄诗,一至十六卷以铁琴铜剑楼旧藏宋刻《后村居士集》爲底本,校以《四部丛刊》影印清赐砚斋《后村先生大全集》(简称砚本)、杨氏海源阁旧藏宋刻《后村居士集》(简称后印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十七至四十八卷以赐砚斋本爲底本,校以清冯氏{艹/广/卢}经阁旧藏抄本(简称冯本)、清卢氏抱经楼旧藏抄本(简称卢本)、翁同书校清秦氏石研斋抄本(简称秦本,凡採用翁氏朱笔校字,简称翁校)、清张氏爱日精庐抄本(简称张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三叠》是一首宋代诗词,作者刘克庄。这首诗词通过对粉黛和雕镌的描绘,表达了对美丽的思考和对时间的感慨。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早知粉黛非真色,
晚觉雕镌损自然。
天巧千林均一气,
人痴一叶费三年。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粉黛和雕镌为象征,探讨了美丽和时间的关系。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美丽的怀疑和对时间流逝的感叹。
首先,诗人提到了粉黛,它代表了女性的妆容和美丽。然而,诗人认为早就知道粉黛并不是真实的颜色,它只是一种伪装。这表明诗人对表面的美丽持有怀疑的态度,他认为真正的美丽应该是内在的,而不是外在的装饰。
接着,诗人提到了雕镌,它代表了时间对事物的磨损和改变。诗人觉得晚了才意识到雕镌会损坏事物的本来面貌。这里,雕镌可以被理解为岁月的痕迹,它使事物失去了原本的自然状态。诗人通过这个意象,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对事物易逝性的思考。
在最后两句中,诗人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他说天巧千林均一气,意味着自然界的千林万木都是由同一种气息所构成的。而人痴一叶费三年,暗示人们为了追求一片叶子的美丽,可能会花费很长的时间和精力。这里,诗人通过对自然和人类的对比,强调了时间的无情和人们对美丽的追求。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对粉黛和雕镌的描绘,以及对时间和美丽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表面美丽的怀疑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它提醒人们珍惜内在的美丽,而不是追求虚幻的外在装饰。同时,诗人也反思了人们为了追求美丽可能付出的代价。
低枝垂蕊逗疏阴,不学髯龙干百寻。此去江南知几驿,只今谁动故人心。
古径约城斜,锄荒可过车。直穿深筱去,不比绕村赊。伐树侵篱脚,裨塍掘涧沙。欲为兰若处,松柏属吾家。
小池春破玉玲珑,声触帘钩渐好风。閒绕栏干掐花树,春痕已著半梢红。
山色两间供步障,松阴半亩当邮亭。
春残叶密花枝少,睡起茶亲酒盏疏。
隔墙泉下是东溪,细溜涓涓入我池。一部笙箫寒竹响,百年风雨古槐姿。果悬幽槛朱初熟,蔓度空墙翠欲垂。野趣转深身愈老,故应寂寞畏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