俭薄留遗诏,遵行在继承。
桐棺会稽冢,瓦器孝文陵。
阙外秋萤度,林端晓月澄。
须知无可欲,终古不骞崩。
蔡襄(一○一二~一○六七),字君谟,兴化仙游(今属福建)人。仁宗天圣八年(一○三○)进士,爲西京留守推官。庆历三年(一○四三),知谏院,进直史馆,兼修起居注。次年,以母老求知福州,改福建路转运使。皇祐四年(一○五二),迁起居舍人、知制诰,兼判流内铨。至和元年(一○五四),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三年,以枢密直学士再知福州,徙泉州。嘉祐五年(一○六○),召爲翰林学士、三司使。英宗即位,以端明殿学士知杭州。治平四年卒,年五十六。孝宗干道中,赐謚忠惠。有《蔡忠惠集》。事见《欧阳文忠公集》卷三五《端明殿学士蔡公墓志铭》,《宋史》卷三二○有传。 蔡襄诗九卷,以明万历四十三年陈一元校,朱谋玮、李克家重校《蔡忠惠集》四十卷本爲底本(藏上海图书馆),校以明万历四十四年蔡善继双瓮斋刻《宋蔡忠惠文集》三十六卷本(简称蔡本,藏北京图书馆),明天启二年丁启濬、顔继祖等刻《蔡忠惠诗集全编》二卷本(简称诗集,藏上海图书馆),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端明集》四十卷本(简称四库本),近人朱翼庵影印《宋蔡忠惠公自书诗真迹》(简称手迹)。集外诗另编一卷。集中卷七《度南涧》“隠隠飞桥隔野烟”,《入天竺山留客》“山光物态弄春晖”,《十二日晚》“欲寻轩槛倒清尊”,宋洪迈《万首唐人绝句》收爲张旭诗,《蔡忠惠诗集》有注,以爲洪迈误收,今仍保留原状。
《仁宗皇帝挽词七首》是宋代文学家蔡襄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俭薄留遗诏,遵行在继承。
桐棺会稽冢,瓦器孝文陵。
阙外秋萤度,林端晓月澄。
须知无可欲,终古不骞崩。
诗意:
这首诗词是蔡襄为宋仁宗所写的挽辞,表达了对仁宗的哀悼和对其为人的赞美。诗中通过描绘仁宗的葬礼和墓地,以及自然景物的变化,表达了人生的短暂和世事的无常,强调了仁宗的谦逊和不留世俗欲望的精神。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词句表达了对仁宗的追思和敬意。首句“俭薄留遗诏,遵行在继承”,表明仁宗生前以俭朴的生活方式示范臣子,并留下了遗诏,希望继承他的遗志。接下来的两句“桐棺会稽冢,瓦器孝文陵”描绘了仁宗的墓地,以及他对祖先和父母的孝心。通过这些描写,诗人向读者展示了仁宗的品德和为人之道。
下面两句“阙外秋萤度,林端晓月澄”则通过描绘自然景物的变化来暗示人生的短暂和世事的无常。秋天的萤火虫在皇宫阙外飞过,林间的明月照耀着清澈。这里的景物变化象征着人事消长,人生如同一瞬间的飞逝。这种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使整首诗词更具感伤和凄凉之感。
最后两句“须知无可欲,终古不骞崩”表达了仁宗的无私和超脱世俗欲望的精神。蔡襄通过这两句话告诫读者,要懂得无欲无求,坚守道义,才能在人生的旅途中不被世俗所困扰,走向成功。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对仁宗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展示了蔡襄深沉的情感和对道德伦理的追求。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仁宗的赞颂,表达了对生命短暂和世事无常的思考,同时呼吁人们追求无欲无求的境界。整首诗词既表达了对仁宗的敬慕,又以此为引发,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山下人来说,多时不下山。是应终未是,闲得且须闲。海面云归窦,猿边月上关。寻思乱峰顶,空送衲僧还。
旧馆分江日,凄然望落晖。相逢传旅食,临别换征衣。昔记山川是,今伤人代非。往来皆此路,生死不同归。
暗掷龙文,寻盟鸾镜。龟儿不似青蚨准。花房羞化彩娥飞,银桥密递仙娥信。锦屋琼楼,薄情飘性。碧云望断红轮暝。珠帘立尽海棠阴,待温
离离远树傍烟津,又见清秋一岁新。老眼厌看南北路,流年暗换往来人。铸金遗像谁能记?执玉来朝适已陈。况我风中断蓬耳,夕阳空复一伤神。
年年渐见南方物,事事堪伤北客情。山鬼趫跳唯一足,峡猿哀怨过三声。帆开青草湖中去,衣湿黄梅雨里行。别后双鱼难定寄,近来潮不到湓城。
我本山水乡,看山常不足。自从到官来,尘事便拘束。尝闻此山寺,法宇深云木。无由一来过,梦想向岩谷。按田趋邻疆,跨马涉平陆。良友送我行,偶与赏心属。禅庭鸣白鸡,祖席歌黄鹄。野气逼人寒,岚光添酒绿。言离非远离,但爱交情笃。重游应有期,君亦行车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