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公莲社,流传图书,千古声名犹在。
后人多少继遗踪,到我便、失惊打怪。
西方未到,官方先到,冤我白衣吃菜。
龙华三会愿相逢,怎敢学、他家二会。
[约公元一一六二年前后在世]字才甫,自号莲社居士,开封(今属河南)人。里居及生卒年均不详,约宋高宗绍兴末前后在世。好填词,每应制进一词,宫中即付之丝竹。尝于乾道三年,(公元一一六七年)高宗莅聚景园,抡进柳梢青词;淳熙六年(公元一一七九)三月,高宗再莅聚景园,抡进壶中天慢词;九月,孝宗幸绛华宫,抡进临江仙词:均赐赉极渥。抡所著有《莲社词》一卷,存词100余首。《文献通考》及绍兴内府古器评二卷,《四库总目》并传于世。
诗词:《鹊桥仙》
作者:张抡
朝代:宋代
远公莲社,流传图书,千古声名犹在。
后人多少继遗踪,到我便、失惊打怪。
西方未到,官方先到,冤我白衣吃菜。
龙华三会愿相逢,怎敢学、他家二会。
中文译文:
远古的仙人留下了著名的莲社,这些故事被流传成书,名声传颂至今。
后来的人们多少都有一些继承和追随,但当轮到我时,我却感到惊讶和困惑。
西方的道教仙人尚未到来,官方却早已到来,我这白衣之人却遭受了冤屈。
我愿意与龙华三会的仙人相遇,但我怎么敢学习他们家的二会之事呢。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作者张抡在宋代时的心境和遭遇。诗中提到了远古的仙人留下的莲社,这代表了古代文化的传承和流传至今的重要性。后人纷纷继承并传扬这些故事,但当轮到作者时,他却感到自己在这个传承中显得有些突兀和不知所措。
作者用"西方未到,官方先到"来表达自己对于官方权威的不满。他自称"白衣吃菜",意味着他作为一个普通人,被官方对待得不公平。这可能是作者在文化领域中遭受的不公正待遇,也可能是他在官方机构中的职位或地位上遭受的冤屈,但具体情况不详。
最后两句"龙华三会愿相逢,怎敢学、他家二会"表达了作者对于与更高级的仙人相遇的渴望,但他也承认自己无法与他们相提并论。这种自谦和敬畏的态度显示了作者对于传统文化和仙人智慧的敬重,同时也表达了他对自己能力和地位的清醒认识。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通过描述作者在传承文化和受到官方对待方面的困惑和挣扎,表达了他对于传统文化的珍视和对仙人智慧的敬仰。这种自省和对传统的思考,体现了宋代文人的文化情怀和对于自身处境的思考。
秋日西山明,胜趣引孤策。桃源数曲尽,洞口两岸坼。还从罔象来,忽得仙灵宅。霓裳谁之子,霞酌能止客。残阳在翠微,携手更登历。林行拂烟雨,溪望乱金碧。飞鸟下天窗,袅松际云壁。稍寻玄踪远,宛入寥天寂。愿言葛仙翁,终年炼玉液。
东方正气毓元身,夙禀春阳泽物心。应昴酂侯依汉日,骑箕傅说作商霜。村隆鼎铉关三极,风动笙镛叶八音。稽首君亲同介寿,郧山鄞水等高深。
风来吹叶动。风动畏花伤。红英已照灼。况复含日光。歌童暗理曲。游女夜缝裳。讵诚当春泪。能断思人肠。
蛩馀窗下月,草湿阶前露。晚景凄我衣,秋风入庭树。
琱兴彩仗,祗谐慈宫。宝册前奉,龙挟云从。言备兹礼,于宫之中。惟天子孝,于昭祲容。
乞得残骸老故山,草亭终日对孱颜。孤云百尺起江际,幽鸟数声鸣竹间。众死一身今独健,人忙万物本常闲。此心欲语知谁听,赖有渔樵日往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