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茫茫尽醉人,独醒惟有一灵均。
餔糟更遣从流俗,渔父由来亦不仁。
张耒(一○五四~一一一四),字文潜,人称宛丘先生,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生长于楚州淮阴(今江苏淮阴西南)。爲诗文服膺苏轼,与黄庭坚、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神宗熙宁六年(一○七三)进士,授临淮主簿。元丰元年(一○七八),爲寿安尉。七年,迁咸平丞。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以太学录召试馆职,歷秘书丞、着作郎、史馆检讨。元祐末,擢起居舍人。哲宗亲政,以直龙图阁学士出知润州,未几,改宣州。绍圣三年(一○九六),管勾明道宫。四年,坐党籍落职,谪监黄州酒税。元符二年(一○九九),改监復州酒税。徽宗即位,起通判黄州,迁知兖州,召爲太常少卿,出知颍州、汝州。崇宁元年(一一○二),因党论復起,贬房州别驾,黄州安置。五年,归淮阴。大观二年(一一○八)居陈州,政和四年卒,年六十一。有《柯山集》五十卷(另有拾遗十二卷、续拾遗一卷),《张右史文集》六十卷,《宛丘先生文集》七十六卷。《宋史》卷四四四有传。张耒诗,前二十五卷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柯山集》爲底本;第二十六卷至三十一卷以清光绪广东广雅书局重印武英殿聚珍版《柯山集》附录“拾遗”(陆心源辑)、“续拾遗”爲底本。参校明小草斋钞本《宛丘先生文集》(简称草斋本,藏北京图书馆)、清康熙吕无隠钞本《宛丘先生文集》(简称吕本,藏北京图书馆)、《四部丛刊》影印旧钞本《张右史文集》(简称丛刊本)、民国十八年(一九二九)田毓璠校勘重印粤本《柯山集》(简称田本)等。新辑集外诗编爲第三十二、三十三卷。
《屈原》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张耒。这首诗词描绘了楚国的景象和屈原的心境。下面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楚国茫茫尽醉人,
独醒惟有一灵均。
餔糟更遣从流俗,
渔父由来亦不仁。
诗意:
这首诗词以楚国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楚国的感叹和思考。楚国的繁华景象虽然令人陶醉,但作者却感到孤独和清醒。他认为自己的心灵与众不同,与世俗的追求不同。他选择拒绝俗世的享乐,而选择追求内心的灵性。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对楚国景象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世俗的疏离感和对内心灵性的追求。楚国的繁华景象被形容为"茫茫尽醉人",表达了作者对世俗欲望的厌倦和迷惑。而作者自己则以"独醒惟有一灵均"来形容自己,强调了他与众不同的内心世界。他选择拒绝从众,不随波逐流,而是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诗中还提到"餔糟更遣从流俗,渔父由来亦不仁",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世俗的批判。他认为追求世俗的享乐只会让人沉迷于餔糟(指酒食之乐),而忽视了内心的灵性。他进一步指出,即使是从事捕鱼的渔父,也并不真正关心他人的善恶。这句话暗示了作者对人性的思考和对道德价值的追求。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对楚国景象的描绘和对内心灵性的追求,表达了作者对世俗的疏离和对道德价值的思考。它呈现了一种超脱尘世的境界,鼓励人们追求内心的真善美,而不是被世俗的迷惑所左右。
不为故人出,出则将如何。交道古难终,岂唯畏虞罗。萧何丰沛旧,未免投金科。先生诚高哉,无愧紫芝歌。
轩亭著难稳,名字又恶同。譬犹死得谥,美恶百代公。维洪之厌原,兹为众山雄。何许千万间,可以屏障充。不于春夏时,刻画仍遗冬。岂非即其西,故取摇落中。所得正且尽,评自曾南丰。是令登赋士,谈说口不容。我留豫章城,十日雨且风。重寻湖上宅,再叩仙佛宫。未行北沙门,忧心
何事化工情愈重,偏教此卉大妖妍。王孙欲种无馀地,颜巷安贫欠买钱。晓槛竞开香世界,夜阑谁结醉因缘。须知村落桑耘处,田叟饥耕妇不眠。
咄这乾屎橛,生来太妖孽。堪笑老云门。一棒打不杀。
忽辞洛下缘何事?拟向江南住几时?每过渡头伤问法,无妨菩萨是船师。
百忧成阻阔,一笑得留连。城郭西风里,园林落照前。共知官似梦,莫负酒如泉。兴罢重携手,江湖即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