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盘玉隐倒团金,迥水秋天碧夜侵。
光掩半扉寒夜永,影分疏竹翠轩深。
长空远岫归云卷,古木高风浥露沉。
凉袂客愁应梦楚,荒城晓角夜悲吟。
李弥逊(一○八九~一一五三),字似之,号筠溪居士,又号普现居士,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徽宗大观三年(一一○九)进士,调单州司户。政和四年(一一一四)除国朝会要所检阅文字。八年,擢起居郎,因上封事剀切,贬知卢山县。宣和七年(一一二五),知冀州。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召爲卫尉少卿,出知端州。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除淮南路转运副使。绍兴二年(一一三二),知饶州。五年,知吉州。七年,迁起居郎,试中书舍人。八年,试户部侍郎。九年,因反对议和忤秦桧,出知漳州。十年奉祠,归隐福建连江西山。二十三年卒。有《筠溪集》二十四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又《甘露集》(《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八),已佚。《宋史》卷三八二有传。 李弥逊诗,以丁氏八千卷楼藏李鹿山原藏《竹谿先生文集》爲底本(藏南京图书馆)。参校朱彝尊藏明钞本(简称明本,藏上海图书馆)、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筠溪集》(简称四库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秋月回文》是宋代李弥逊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秋天的月亮回来了,像一盘白霜镶嵌在玉盘上,倒映出一团金色的光芒。远处的水面在秋夜中变得碧蓝,月光渐渐侵入其中,形成一片宁静的画面。光芒透过半掩的门扉,寒冷的夜晚永远存在,月影透过稀疏的竹林,映照在幽深的轩窗上。长空中远山的轮廓被云雾卷起,古老的树木在高风中沾满了露水。凉爽的袖袂中,旅客伴随着愁思,或许会梦见遥远的楚地。在荒凉的城市中,黎明时分吹响的角声伴着夜晚的悲吟。
这首诗词以秋天的夜晚景色为背景,通过描绘月亮、水面、竹林、山岭和城市等元素,展现了秋天的宁静、寂寥和诗意。诗人运用了对比手法,将月亮的光芒与黑夜的寒冷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自然界的变化和人类的生活体验。同时,诗人通过描写袖袂和角声,表达了旅客的离愁和对故乡的思念,增加了诗词的情感色彩。
《秋月回文》以其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李弥逊独特的艺术风格。通过细致入微的描绘,诗人创造了一幅寂静而美丽的秋夜景象,让读者感受到秋天的深邃和诗意的韵味。诗词中运用的对比手法和意象的运用,使得诗意更加丰富,给人以深思和回味之感。整首诗词流畅自然,语言简练而富有节奏感,展示了李弥逊在诗歌创作方面的才华和造诣。
几回山脚又江头,绕着孤芳看不休。一味清新无我爱,十分孤静与伊愁。任教月老须微见,却为春寒得少留。终共公言数来者,海棠端的免包羞。
典同周命士,律协汉诸郎。师友今千载,妻孥各一方。发从何处白,菊有去年黄。惜别无多语,关雎三断章。
朱鸟开辰,苍龙启映。大帝昭飨,群生展敬。礼备怀柔,功宣舞咏。旬液应序,年祥叶庆。
窗户风凉四面开,陶公爱晚上高台。中庭不热青山入,野水初晴白鸟来。精思道心缘境熟,粗疏文字见诗回。诸生围绕新篇读,玉阙仙官少此才。
予表此诗,盖欲天下知将帅未尝无人。夫岂必弧矢之弃而砚之亲。合之一,歧之分。噫嘻斯藏,何忝干文。
仁暴由来各异施,秦徐至竟孰雄雌。君看骊岫今无墓,得似柯山尚有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