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秋夕》

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作者介绍

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人。太和二年,擢进士第,復举贤良方正。沈传师表为江西团练府巡官,又为牛僧孺淮南节度府掌书记,擢监察御史。移疾,分司东都,以弟顗病弃官。復为宣州团练判官,拜殿中侍御史、内供奉。累迁左补阙、史馆修撰,改膳部员外郎,歷黄、池、睦三州刺史。入为司勋员外郎,常兼史职,改吏部,復乞为湖州刺史。踰年,拜考功郎中、知制诰,迁中书舍人卒。牧刚直有奇节,不为龊龊小谨,敢论列大事,指陈病利尤切。其诗情致豪迈,人号为小杜,以别甫云。《樊川诗》四卷,外集诗一卷,别集诗一卷,今编为八卷。 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人。太和二年,擢进士第,復举贤良方正。沈传师表为江西团练府巡官,又为牛僧孺淮南节度府掌书记,擢监察御史,移疾,分司东都,以弟顗病弃官。復为宣州团练判官,拜殿中侍御史、内供奉。累迁左补阙、史馆修撰,改膳部员外郎,歷黄、池、睦三州刺史。入为司勋员外郎,常兼史职。改吏部,復乞为湖州刺史。踰年,拜考功郎中、知制诰,迁中书舍人,卒。牧刚直有奇节,不为龊龊小谨,敢论列大事。指陈病利尤切。其诗情致豪迈。人号为小杜,以别甫云。樊川诗四卷,外集诗一卷,别集诗一卷,今编为八卷。 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人。太和二年,擢进士第,復举贤良方正。沈传师表为江西团练府巡官,又为牛僧孺淮南节度府掌书记,擢监察御史,移疾,分司东都,以弟顗病弃官。復为宣州团练判官,拜殿中侍御史、内供奉。累迁左补阙、史馆修撰,改膳部员外郎,歷黄、池、睦三州刺史。入为司勋员外郎,常兼史职。改吏部,復乞为湖州刺史。踰年,拜考功郎中、知制诰,迁中书舍人,卒。牧刚直有奇节,不为龊龊小谨,敢论列大事。指陈病利尤切。其诗情致豪迈。人号为小杜,以别甫云。樊川诗四卷,外集诗一卷,别集诗一卷,今编为八卷。 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人。太和二年,擢进士第,復举贤良方正。沈传师表为江西团练府巡官,又为牛僧孺淮南节度府掌书记,擢监察御史,移疾,分司东都,以弟顗病弃官。復为宣州团练判官,拜殿中侍御史、内供奉。累迁左补阙、史馆修撰,改膳部员外郎,歷黄、池、睦三州刺史。入为司勋员外郎,常兼史职。改吏部,復乞为湖州刺史。踰年,拜考功郎中、知制诰,迁中书舍人,卒。牧刚直有奇节,不为龊龊小谨,敢论列大事。指陈病利尤切。其诗情致豪迈。人号为小杜,以别甫云。樊川诗四卷,外集诗一卷,别集诗一卷,今编为八卷。 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人。卒大中七年,五十一岁。(据岑仲勉先生作《李德裕会昌伐叛编证》一文所推定之结论。)补诗一首。

作品评述

《秋夕》是唐代杜牧创作的一首诗词。该诗描绘了一个秋夕夜晚的景象,通过细腻的描写和隐喻,表达了人们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所感受到的孤寂、寂静和思念之情。

以下是《秋夕》的中文译文:

红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

诗意和赏析:
《秋夕》通过描写夜晚的景象,展示了秋天的寒冷和宁静。首两句“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描绘了在寒冷的秋夜里,人们点燃红烛,透过轻薄的窗帘和小扇子,追逐着飞舞的萤火虫,增添了一丝温暖和浪漫的氛围。

接下来的两句“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则运用了牵牛织女的传说,将诗情与久别的思念相融合。作者描述了天阶上的夜色,将其比喻为凉如水,暗示着秋天的寒冷和孤寂。与此同时,他坐在那里,凝望着牵牛织女星,暗示着他心中的思念和渴望。

整首诗以简洁、细腻的描写将秋夜的气氛和人们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通过对红烛、冷画屏、小扇、流萤、天阶、夜色和牵牛织女星等元素的运用,杜牧巧妙地通过景物的描绘和象征意义的暗示,表达了人们在秋夕夜晚所感受到的孤寂、寂静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整首诗情感含蓄而深沉,给人一种安静而凄美的感觉。

总之,《秋夕》通过对秋夜景象的描写,以及牵牛织女的隐喻,表达了作者的孤独和思念之情,展示了秋天的寒冷和宁静。这首诗以简洁、细腻的语言和意象让读者体会到秋夜的凄美和人们内心的感动。

  • 《送樊侍御使丹阳便觐》

    卧病穷巷晚,忽惊骢马来。知君京口去,借问几时回。驿舫江风引,乡书海雁催。慈亲应倍喜,爱子在霜台。

  • 《过春秋峡》

    峭壁苍苍苔色新,无风晴景自胜春。不知何树幽崖里,腊月开花似北人。

  • 《游延庆寺》

    急雨泷危石,横云焘古碑。入山芒屦湿,归路角巾欹。中湿连霄病,平生此段奇。只今酬妙句,犹自爱当时。

  • 《再用前韵简丁端叔》

    闭关饶着一丸泥,我亦前扳更后跻。四海弟兄君看取,苛风不断雁行齐。

  • 《句》

    未离海底千山黑,才到天中万国明。

  • 《寄欧阳舍人书》

    巩顿首再拜,舍人先生: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

版权所有©学知识网词语词典   网站地图 辽ICP备170134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