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秋日喜雨题周材老壁》

大旱弥千里,群心迫望霓。
檐声闻夜溜,山气见朝隮。
处暑余三日,高原满一犁。
我来何所喜,焦槁免无泥。

作者介绍

王之道(一○九三~一一六九),字彦猷,自号相山居士,无爲(今属安徽)人。与兄之义、弟之深同河徽宗宣和六年(一一二四)进士第,因对策极言联金伐辽之非,抑置下列。钦宗靖康初调和州歷阳县丞,摄鸟江令,以奉亲罢。金兵南侵,率乡人退保胡避山。镇抚使赵霖命摄无爲军,朝命爲镇抚司参谋官。高宗绍兴间通判滁州,因上疏反对和议忤秦桧,责监南雄州溪堂镇盐税,会赦不果行,居相山近二十年。秦桧死后,起知信阳军,歷提举湖北常平茶盐、湖南转运判官,以朝奉大夫致仕。孝宗干道五年卒,年七十七。有《相山集》三十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作二十六卷、《宋史·艺文志》作二十五卷),己佚。清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辑爲三十卷,其中诗十五卷。事见本集卷三○附录宋尤袤《故太师王公神道碑》。 王之道诗,以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作品评述

《秋日喜雨题周材老壁》是宋代王之道所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描绘了旱季即将结束,秋雨降临的欣喜之情。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大旱弥漫千里,众人渴望雨霓出现。
听到夜间檐滴声,看见清晨山间雾气。
处暑已过三天,高原上满地耕犁痕。
我来此地为何喜悦,焦枯土地终于有了泥土。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干旱的景象和人们期盼雨水的心情。长时间的旱情让大地干燥焦枯,人们渴望着雨霓的出现,带来宝贵的雨水滋润大地。在夜间,听到檐滴声,意味着雨水即将到来;清晨,山间弥漫的雾气象征着雨露的降临。处暑已过,意味着秋天的到来,农民们在高原上耕种,积极准备收获的季节。作者以此表达了对雨露的渴望和对农耕生活的喜悦。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旱情和期盼雨露的场景,表达了人们对生命源泉的渴望和对自然恩赐的感激。作者运用了具体的自然景物描写,如夜间的檐滴声和清晨的山雾,增强了诗词的真实感和形象感。通过对旱情和雨水的描绘,展现了人们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依赖,以及对富饶生活的向往。

诗词中的“处暑余三日,高原满一犁”表达了时间的流转和农耕生活的重要节点。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表示夏天接近结束,秋天即将到来。暑气逐渐消退,农民们开始准备耕作,期待丰收的到来。这一描写凸显了农耕文化在诗词中的重要地位。

最后两句“我来何所喜,焦槁免无泥”表达了作者对雨露的庆幸和对农田的关怀。雨水的来临使得焦枯的土地得到了滋润,农作物有了生长的希望。作者以个人的视角表达了自己对雨露的欢喜之情,同时也对农民辛勤劳作的付出表示敬意。

这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大自然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表达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依赖,以及对丰收和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对自然和农耕生活的描绘也体现了宋代文人的独特情怀和审美趣味。

  • 《池上竹》

    此君临此池,枝低水相近。碧色绿波中,日日流不尽。

  • 《踏莎行》

    雁字成行,角声悲送。无端又作长安梦。青衫小帽这回来,安仁两鬓秋霜重。孤馆灯残,小楼钟动。马蹄踏破前村冻。平生牵系为浮名,名垂万古知何用。

  • 《任至道招饮香海棠下》

    眼见名花病已轻,手攀芳树思如酲。飘零万片都无恨,点缀残枝更有情。日暮莫辞银烛照,夜寒谁为宝瓶生。饮阑可怕留连久,满地香红忍得行。

  • 《李中令挽词二首》

    家赐齐侯履,人推卻縠文。结婚荣外馆,谋帅得中军。盛集追园盖,遒章托陇云。不图新渚畔,更作死生分。

  • 《熙宁蜡祭十三首》

    天锡康年,四方顺成。乃通蜡祭,索享于明。金石四作,羽施翠旌。神来宴娭,泽被群生。

  • 《夜至瓜洲》

    瓜洲人家灯火微,瓜洲波上行人希敲门买得双清酒,船在西陵逆浪归。

版权所有©学知识网词语词典   网站地图 辽ICP备170134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