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晴僧阁一凭栏,风物凄凉八月间。
欲尽上层尝脚力,更於高处看人寰。
秋深天气随宜好,老后心怀只爱闲。
为报远山休敛黛,这般情意久阑珊。
邵雍(一○一一~一○七七),字尧夫。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州),早年随父移居共城(今河南辉县)苏门山下,筑室苏门山百源上读书,学者称百源先生。与周敦颐、程颐、程颢齐名,以治《易》、先天象数之学着称。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定居洛阳,以教授生徒爲生。嘉祐七年(一○六二),西京留守王拱辰就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五代节度使安审琦宅故基建屋三十间,爲雍新居,名安乐窝,因自号安乐先生。仁宗嘉祐及神宗熙宁初,曾两度被荐举,均称疾不赴。富弼、司马光、吕公着等退居洛阳时,恒相从游。熙宁十年卒,年六十七。哲宗元祐中赐謚康节。有《伊川击壤集》二十卷。《宋史》卷四二七有传。 邵雍诗,以张蓉镜,邵渊耀跋明初刻《伊川击壤集》爲底本。校以一九七五年江西星子县宋墓出土之《邵尧夫先生诗全集》九卷(简称宋本)、蔡弼重编《重刊邵尧夫击壤集》六卷(简称蔡本),及元刻本(简称元本)、明隆庆元年黄吉甫刻本(简称黄本)、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底本编末之集外诗与新辑得之集外诗合编爲第二十一卷。
《秋日登石阁》是宋代文学家邵雍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初晴僧阁一凭栏,
风物凄凉八月间。
欲尽上层尝脚力,
更於高处看人寰。
秋深天气随宜好,
老后心怀只爱闲。
为报远山休敛黛,
这般情意久阑珊。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日登高的场景。诗人在初晴的天空下,来到僧阁的栏杆前。八月间的风景凄凉,但诗人心情愉悦,渴望登上更高的地方,俯瞰世界。秋天的天气宜人,诗人已经年老,内心只喜欢宁静和闲适的生活。他想以此表达对远山的敬意,希望山中的景色能继续保持美丽,但这份情意已经久远而渐渐消失。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秋日登高的愉悦和对自然景色的观察。诗人在初晴的清晨来到僧阁,展望周围的风景。尽管八月间的景色凄凉,但诗人的心情却是愉悦的。他渴望登上更高的地方,一方面是为了体验攀登的乐趣,另一方面是为了从高处俯瞰整个世界,感受人间的壮丽。诗中的"上层"和"高处"可以理解为诗人对知识和智慧的追求,同时也是对超越世俗的向往。
诗人在描绘秋深的天气时,用了"随宜好"这个词语,表达了他对适应自然的态度。他已经年老,内心只喜欢宁静和闲适的生活,不再追求繁忙和功名利禄。他希望远山能够保持原本的美丽,以此表达对自然的敬意和对恬静生活的向往。然而,最后一句"这般情意久阑珊"透露出诗人的感慨和失望,他认识到这种情意已经消逝了很久,只能在诗中留下凄凉的遗憾。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在秋日登高时的情景和内心感受,展现了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追求。同时,通过山水景色的描绘,诗人抒发了对远山的敬意和对人间世事的思考,流露出对时光流转和人情冷暖的感慨。这首诗充满了浓厚的山水意境和人文情怀,展现了邵雍在晚年对自然和心灵追求的态度。
猗我僖祖,德潜而弃。庆之所基,日茂以崇。施及后嗣,天命有融。庙歌载之,播于无穷。
来时积雪归途熟,暗中流换惊时节。所幸康宁九十亲,依然堂上垂华发。随意何当足甘旨,斑衣日戏慈颜悦。丈夫事业有用舍,穷通不能必分别。直须用和随处处,无徒潇洒送日月。嗟嗟世人泣岐路,东乡久哉吾计决。终当练马扶桑树,车行万里谁能遏。慷慨自奋歌此章,老去不知情激烈。
寄言天上,石麒麟、化作人间英物。醉拥诗兵驱笔阵,百万词锋退壁。世事空花,赏心泥絮,一点红炉雪。识时务者,当今惟有俊杰。我本浩气天成,才逢知己,便又清狂发。富贵于我如浮云,且看云生云灭。羊石论交,鹅湖惜别,别恨多于发。共君千里,登楼何患无月。
寒风偃枯草,掉尾来山巅。出柙势可畏,老须宁易编。
金井琅玕戒女功,木桃瓜李奏民风。天河夜酌尊罍满,帝子秋盘饼饵丰。戢戢玉莲参藕艇,忻忻火枣会梨宫。星轺著意来看客,不与寻常乞巧同。
菊谢东篱。问梅开未,先问南枝。两蕊三花,松边傍石,竹外临溪。尊前暗忆年时。算笛里、关情是伊。何逊风流,林逋标致,一二联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