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树阴岑客舍春,卿舆不访著书人。
长楸有地金成埒,曲突无烟桂徙薪。
自欠解兰抛北阜,更堪鸣磬是南邻。
饧香酝冷沈欢绪,枉负山郎出沐辰。
宋庠(九九六~一○六六),字公序,原名郊,入仕后改名庠。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后徙安州之安陆(今属湖北)。仁宗天圣二年(一○二四)进士,初仕襄州通判,召直史馆,歷三司户部判官、同修起居注、左正言、翰林学士、参知政事、枢密使,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深爲仁宗亲信。庆历三年(一○四三)因其子与匪人交结,出知河南府,徙知许州、河阳。不久召回任枢密使,与副使程戡不协,再出知郑州、相州。英宗即位,改知亳州,以司空致仕。治平三年卒,年七十一。謚元献。宋庠与其弟祁均以文学知名,有集四十四卷,已散佚。清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辑得宋庠诗文,编爲《元宪集》四十卷。事见王珪《华阳集》卷四八《宋元宪公神道碑》,《宋史》卷二八四有传。 宋庠诗,以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元宪集》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及诸书散见的宋庠诗,编定十四卷。另辑得集外诗七首,附于卷末。
《清明出沐》是宋代诗人宋庠的作品。这首诗通过描绘清明时节的景色和自己的心情,表达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诗中描述了清晨的景色,树木的阴影笼罩着旅馆,春意盎然。诗人自称"卿舆",表示身份高贵,但他并不去拜访那些著书立说的学者,而是选择在这个美丽的清明之日漫步。他注意到长长的楸树下有一块金子般的人工石,而曲突无烟的桂树却没有燃烧的火焰。这种对比,表达了人生中价值和意义的多样性。
诗人提到自己本应该在北方山区的阜山上解兰花,但他却身在南方邻近的地方。这句话暗含了对自己选择和境遇的反思。他认为自己应该更多地去追求内心的宁静和精神的升华,而不是追求名利和功成名就。
最后两句描述了诗人在这个美好的清明节出门漫步时感到的喜悦和兴奋。他抱怨自己糟蹋了这么美好的时光,没有好好珍惜和享受,而是虚度了。"山郎"指的是山中的隐士,他们通常被认为过着简朴、自由和宁静的生活。诗人希望自己能够像山中的隐士一样,过上简单而快乐的生活。
这首诗以清明时节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内心感受,展示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追求内心宁静的渴望。它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和与自己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思考。整首诗情感平和,意境清新,给人一种宁静和闲适的感觉,同时也引发了读者对生活和人生的反思。
原上新坟委一身,城中旧宅有何人。妓堂宾阁无归日,野草山花又欲春。门客空将感恩泪,白杨风里一沾巾。
青山白云,红尘闹市,见成公案,理当即行。为什么不知有,公验分明。
一雨喜还晴,晓山青复青。乔松清老眼,啼鸟悦幽情。与客评诗卷,看僧育佛经。更怜清绝处,泉泻佩琚声。
翠幄园林,火云方绽南薰起。玉轮天外。夜色凉如水。况有清歌,劝我尊浮蚁。拚沈醉。万花丛里。一枕朦胧睡。
春雨过前溪,垂杨树树低。绿窗人不语,惟有晓莺啼。
男子升沉自有诗,莫轻感慨叹稽迟。古来常患才难得,道在宁忧世不知。会际亨嘉膺昼接,且接粗粝疗朝饥。他年富贵君何虑,造物于人岂有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