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清晖茅亭》

山僧构亭山之麓,旋结茅蓬架园竹。
千年岩树怪枝虬,十亩龙池春水绿。
间移宾榻向松轩,一坐清风香馥郁。
谁为潄石枕流人,老此优游避喧俗。

作者介绍

苏颂(一○二○~一一○一),字子容,本泉州同安(今属福建)人,以父绅葬润州丹阳(今属江苏)而徙居,遂占籍丹阳。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清王捷南《福建通志稿·苏颂传》)。皇祐五年(一○五三),召试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嘉祐四年(一○五九),迁集贤校理,充编定馆阁书籍官。六年,出知颍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三司度支判官。四年,出爲淮南转运使。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擢知制诰。二年,因奏事不当免。四年,出知婺州,移亳州。七年,授秘书监、知银臺司,未几,出知应天府、杭州。元丰元年(一○七八),权知开封府,坐治狱事贬知濠州,改沧州。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诏判吏部,寻充实录馆修撰兼侍读。四年,迁翰林学士承旨。五年,除右光禄大夫、守尚书左丞。七年,拜左光禄大夫、守尚书右僕射兼中书侍郎。八年,罢爲观文殿大学士、集禧观使。復知扬州。绍圣四年(一○九七),以太子少师致仕。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卒,年八十二。有《苏魏公文集》七十二卷(其中诗十四卷),由其子于宋高宗绍兴九年(一一三九)编成,流传至今。事见本集卷五《感事述怀诗》自注、《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三○宋曾肇撰《苏丞相颂墓志铭》。《宋史》卷三四○有传。 苏颂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苏魏公文集》爲底本,校以丁丙八千卷楼本(简称丁本,藏南京图书馆)、清道光间孙苏廷玉刻本(简称道光本)、北京图书馆藏清钞本(简称钞本)等。丁本较底本多四首诗,依原次编入集中。底本卷二八中的乐章、春帖子、口号及新辑集外诗一首,编爲第十五卷。

作品评述

《清晖茅亭》是宋代苏颂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以山僧构亭山麓为背景,表达了诗人远离尘嚣,寻求宁静和清净之境的心境。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清晨的阳光照在茅亭前,
山脚下山僧们建起茅亭,
茅亭上搭满了竹子的架子。
奇形怪状的岩石和古老的树木
扭曲地生长了千年,
十亩的龙池中春水清澈碧绿。

我将客人的榻搬到松树旁,
坐在那里感受清风的芬芳。
谁愿意来枕着流水入睡呢?
我老去了,但仍然喜欢漫游,
逃离嘈杂的尘世。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茅亭和自然景观,表达了苏颂追求宁静和避世之意。茅亭位于山麓,被竹子所环绕,使人感受到一种宁静和清幽的氛围。诗中描述的奇形怪状的岩石和古老的树木传达出岁月的沧桑和自然的力量。龙池的春水碧绿清澈,给人以清新的感受。

诗人将客人的榻搬到松树旁,享受清风的芬芳,展现了他对自然环境的倾慕和追求。诗末,诗人表达了自己的心境,他老去了,但仍然钟情于漫游和避世的生活方式,追求心灵的宁静和远离尘嚣的境界。

整体而言,这首诗词通过细腻的描写自然景观和深刻的表达情感,传达了苏颂对宁静和避世生活的向往,表露出一种追求心灵自由和平静的诗意。

版权所有©学知识网词语词典   网站地图 辽ICP备170134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