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爱君房言语妙,仍钦叔度德名高。
受厘宣室行膺召,置酒梁园喜誉髦。
辩博方亲谈衮衮,别离俄起恨劳劳。
临岐更辱殷勤句,衰拙何胜异日褒。
苏颂(一○二○~一一○一),字子容,本泉州同安(今属福建)人,以父绅葬润州丹阳(今属江苏)而徙居,遂占籍丹阳。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清王捷南《福建通志稿·苏颂传》)。皇祐五年(一○五三),召试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嘉祐四年(一○五九),迁集贤校理,充编定馆阁书籍官。六年,出知颍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三司度支判官。四年,出爲淮南转运使。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擢知制诰。二年,因奏事不当免。四年,出知婺州,移亳州。七年,授秘书监、知银臺司,未几,出知应天府、杭州。元丰元年(一○七八),权知开封府,坐治狱事贬知濠州,改沧州。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诏判吏部,寻充实录馆修撰兼侍读。四年,迁翰林学士承旨。五年,除右光禄大夫、守尚书左丞。七年,拜左光禄大夫、守尚书右僕射兼中书侍郎。八年,罢爲观文殿大学士、集禧观使。復知扬州。绍圣四年(一○九七),以太子少师致仕。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卒,年八十二。有《苏魏公文集》七十二卷(其中诗十四卷),由其子于宋高宗绍兴九年(一一三九)编成,流传至今。事见本集卷五《感事述怀诗》自注、《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三○宋曾肇撰《苏丞相颂墓志铭》。《宋史》卷三四○有传。 苏颂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苏魏公文集》爲底本,校以丁丙八千卷楼本(简称丁本,藏南京图书馆)、清道光间孙苏廷玉刻本(简称道光本)、北京图书馆藏清钞本(简称钞本)等。丁本较底本多四首诗,依原次编入集中。底本卷二八中的乐章、春帖子、口号及新辑集外诗一首,编爲第十五卷。
《七言二首奉答签判学士》是苏颂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签判学士的赞美和感激之情,并展现了作者自谦的态度。
诗词中文译文:
常爱君房言语妙,
仍钦叔度德名高。
受厘宣室行膺召,
置酒梁园喜誉髦。
辩博方亲谈衮衮,
别离俄起恨劳劳。
临岐更辱殷勤句,
衰拙何胜异日褒。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七言古体诗的形式,表达了苏颂对签判学士的敬佩和感激之情。苏颂称赞签判学士的言辞智慧非凡,又对签判学士的德行和名望表示钦佩。作者感受到签判学士受到朝廷的赏识和召唤,而在梁园举办宴会,喜庆的氛围中赞美签判学士备受称颂。
诗中还描述了苏颂与签判学士的亲密关系,他们在言谈间交流辩论,彼此亲近。然而,离别之际,苏颂感到十分惋惜和辛苦。最后,苏颂表达了自己衰老和愚笨的自谦之情,认为自己无法与签判学士相比,难以胜任。
这首诗既展示了作者对签判学士的赞美,也表达了自己的谦逊和自责。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抒发,诗人将自己与签判学士之间的师徒情谊和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向读者传达了对知识和才华的敬仰,并表达了对离别的痛苦和对未来的担忧。整首诗意蕴含深厚,给人以思考和共鸣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