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杉苍苍横斗文,其干十围阴蔽野。
应到夜深山月来,林色天光迷上下。
曾巩(一○一九~一○八三),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建昌军南丰县(今属江西)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歷官太平州司法参军、馆阁校勘、集贤校理兼判官告院,出通判越州,歷知齐、襄、洪、福、明、亳、沧诸州。神宗元丰三年(一○八○)判三班院,迁史馆修撰。五年,爲中书舍人。六年,病逝于江宁,年六十五。理宗时追謚文定。《宋史》卷三一九有传。曾巩出欧阳修门下,以散文着称。有《元丰类稿》五十卷,《续元丰类稿》四十卷,《外集》十卷。今仅存《元丰类稿》,并有宋刻《曾南丰先生文粹》十卷和金刻《南丰曾子固先生集》三十四卷传世。 曾巩诗九卷,以清康熙五十六年长洲顾崧龄刻《元丰类稿》爲底本,校以元大德八年东平丁思敬刻本(简称元刻本),并吸收清何焯《义门读书记》(简称读书记)中的校勘成果。参校本有:明正统十二年邹旦刻本(简称正统本),明嘉靖四十一年黄希宪刻本,有顾之逵跋并录何焯批校(简称顾校本),明嘉靖王抒刻本,有吴慈培录何焯校跋(简称吴校本),明隆庆五年邵廉刻本,有傅增湘校跋并录何焯校跋(简称傅校本),明万历二十五年曾敏才等刻本(简称万历本),明万历二十五年曾敏才等刻清顺治十五年重修本,有章钰校并录何焯、姚椿校(简称章校本),金刻本《南丰曾子固先生集》(简称曾子固集)等。集外诗附于编末。
《七星杉》是宋代文人曾巩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古杉苍苍横斗文,
其干十围阴蔽野。
应到夜深山月来,
林色天光迷上下。
诗意:
这首诗词描述了一棵古老的杉树,它高大挺拔、苍劲有力,树干纹理纵横交错,形成了独特的图案。这棵杉树的树干周围有十层厚密的树荫,使得周围的野地被遮蔽得阴暗无光。夜晚深沉时,山中的月光洒在这棵杉树上,使整个林间充满神秘的色彩和光辉。
赏析:
《七星杉》通过对一棵杉树的描绘,展现出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细腻观察和深邃感悟。首先,作者运用了形象生动的语言,将杉树的形态描绘得淋漓尽致。他用"古杉苍苍横斗文"一句,巧妙地将杉树的纹理形状与古老的星斗文化相结合,给人以古朴、庄严的感觉。其次,作者通过描写杉树的树荫,强调了它的庇护之力,形容得非常浓郁。最后,作者通过夜晚的山月照射,营造出幽静祥和的氛围,使得整个自然景观显得更加深邃迷人。
整首诗词以杉树为主题,通过描绘杉树的特点和自然景观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和对宇宙万物的思考。同时,通过对杉树的描写,也寄托了作者对自身境遇的思索和对人生哲理的追求。整个诗词以深沉、凝重的笔调展示了宋代文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对自然的热爱。
百卉千花了不存,堕溪飞絮看无痕。家人自作清明节,老子来穿绿暗村。日落啼鸦随野祭,雨余荒蔓上颓垣。道边醉饱休相避,作吏堪羞甚乞墦。
树杪风来玉佩惊,仙香远胜市廛清。细看一段孤高趣,恰似幽人避世情。
四更山吐月,皎皎为谁明。幽人赴我约,坐待玉绳横。野桥多断板,山寺有微行。今夕定何夕,梦中游化城。
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
春渚连天阔,春风夹岸香。飞花渡水急,生柳向人长。远岫分苍紫,澄波映渺茫。此身萍梗尔,泊处即吾乡。
佳郡望都城,相闻击柝声。宾朋缠执别,耆旧已前迎。彩服当年戏,骊驹此日荣。弦歌应尽在,琴调不须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