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国纵横事可明,苏张得路信非平。
当初天下如何尔,市井之人为正卿。
邵雍(一○一一~一○七七),字尧夫。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州),早年随父移居共城(今河南辉县)苏门山下,筑室苏门山百源上读书,学者称百源先生。与周敦颐、程颐、程颢齐名,以治《易》、先天象数之学着称。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定居洛阳,以教授生徒爲生。嘉祐七年(一○六二),西京留守王拱辰就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五代节度使安审琦宅故基建屋三十间,爲雍新居,名安乐窝,因自号安乐先生。仁宗嘉祐及神宗熙宁初,曾两度被荐举,均称疾不赴。富弼、司马光、吕公着等退居洛阳时,恒相从游。熙宁十年卒,年六十七。哲宗元祐中赐謚康节。有《伊川击壤集》二十卷。《宋史》卷四二七有传。 邵雍诗,以张蓉镜,邵渊耀跋明初刻《伊川击壤集》爲底本。校以一九七五年江西星子县宋墓出土之《邵尧夫先生诗全集》九卷(简称宋本)、蔡弼重编《重刊邵尧夫击壤集》六卷(简称蔡本),及元刻本(简称元本)、明隆庆元年黄吉甫刻本(简称黄本)、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底本编末之集外诗与新辑得之集外诗合编爲第二十一卷。
《七国》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邵雍。以下是我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七国纵横事可明,
苏张得路信非平。
当初天下如何尔,
市井之人为正卿。
诗意:
这首诗词探讨了权谋和社会阶层的关系。作者通过描绘七国纷争的局势,以及苏轼和张载的不同命运,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赏析:
这首诗词以七国纵横的政治斗争为背景,通过对苏轼和张载的比较,突显了社会的不公和权力的腐败。在这个世界中,政治斗争并非仅仅由才智和才能决定,而是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
苏轼是一位文学家和政治家,他才华横溢,但由于一些政治因素,他被贬到地方任职,无法发挥自己的才能。相比之下,张载则是一位学者和思想家,他因为得到权贵的支持,得以获得官职和荣耀。
然而,作者在诗中提出了一个反问:在天下如何的时候,为何市井之人可以成为正卿(高官)?这里市井之人指的是平民百姓,他们通常在政治斗争中处于弱势地位,但在某些情况下,他们也能获得权力和地位。
这首诗词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揭示,反思了权力和社会等级制度的不公。它呼吁人们思考社会中的不平等现象,并提出对这种不公进行反思和改变的呼吁。
铅汞要加添。火候频煎。体中气足返阳全。养就婴儿并姹女,同坐同眼。髓实自身坚。运满三田。刀圭服了得神仙。只候功成并行满,独步朝元。
未言路上舟车费,尚欠城中酒药钱。
秋空不肯明,风雨满荒城。田父遮我说,重九最喜晴。此日晴色好,大田足西成。一冬暖如春,絮炭价亦轻。我虽将去官,於人独无情。去年冶城叟。采菊餐其英。今兹隔存殁,使我心怔营。出门怅谁语,卮酒当自倾。
鸟有车载板,朝暮尝一至。世传鵩似鴞,而此与鴞似。唯能预人死,以此有名字。疑即贾长沙,当时所遭值。洛阳多少年,扰扰经世意。粗闻方外语,便释形骸累。吾衰久捐书,放浪无复事。尚自不见我,安知汝为异。怜汝好毛羽,言音亦清丽。胡为太多知,不默而见忌。楚人既憎汝,弹射
万里飘然不系舟,酒垆一笑便相投。千金不换金丹诀,何事惟须一布裘。
晨装辞北阙,怀绂贰东侯。地本全齐胜,风仍变鲁优。危帆淮上去,古木海边秋。相送江潭客,曾同十载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