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祈父》

祈父,予王之爪牙。
胡转予于恤,靡所止居?
祈父,予王之爪士。
胡转予于恤,靡所厎止?
祈父,亶不聪。
胡转予于恤?有母之尸饔。

作者介绍

佚名,应月泉吟社徵诗(《月泉吟社诗》)。

作品评述

祈父翻译及注释

翻译
祈父!我是君王的卫兵。为何让我去征戍?没有住所不安定。
祈父!我是君王的武士。为何让我去征戍?跑来跑去无休止。
祈父!脑子的确不好使。为何让我去征戍?家中老母没饭吃。

注释
⑴祈(qí)父(fǔ):周代执掌封畿兵马的高级官员,即司马。
⑵爪(zhǎo)牙:保卫国王的虎士,是对武臣的比喻。《汉书·李广传》:“将军者,国之爪牙也“。谓祈父职掌我王爪牙之事也。 现在多用作贬义。
⑶恤(xù):忧愁。
⑷靡(mǐ)所:没有处所。
⑸爪士:即爪牙之士。
⑹厎(zhǐ):停止。一说“至也”。
⑺亶(dǎn):确实。聪:听觉灵敏。
⑻尸:借为“失”。一说“主也”。陈奂《诗毛氏传疏》:”言我从军以出,有母不得终养,归则惟陈飨以祭是可忧也。“饔(yōng):熟食。

祈父鉴赏

  这是一首士兵们抱怨司马将军的诗歌。全诗三章,皆以质问的语气直抒内心的怨恨,风格上充分体现了武士心直口快、敢怒敢言的性格特征。没有温柔含蓄的比或兴,诗一开头便大呼“祈父!”继而厉声质问道:“胡转予于恤?靡所止居。”意思是说:“为什么使我置身于险忧之境,害得我背井离乡,饱受征战之苦?”第二章与此同调,重复了这种不满情绪,但复沓中武士的愤怒情绪似乎在一步步增加,几乎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且自古兵政,亦无有以禁卫戍边者”(方玉润《诗经原始》)。武士说:“可你这司马,却为何不按规定行事,派我到忧苦危险的前线作战呢?”作为军人,本不该畏惧退缩。在国难当头之际,当饮马边陲,枕戈待旦。“可你这司马太糊涂了,就像耳朵聋了听不到士兵的呼声,不能体察我还有失去奉养的高堂老母。”在第三章里,武士简直要出离愤怒了,其质问变为对司马不能体察下情的斥责,同时也道出了自己怨恨的原因和他不能毅然从征的苦衷。

  有注家对最后一句解为哭灵堂,摆祭品,亦通。因为久役在外,不能回家,到最后也不能见母亲一面,当然只能看见母亲的灵前摆满熟食祭品了。这样理解使诗歌更有感染力。

  对于温柔敦厚的诗国传统来说,这首诗似乎有过分激烈、直露的嫌疑,但直抒胸臆,快人快语,亦不失为有特色者。

祈父创作背景

  《小雅·祈父》是周王朝的王都卫士(相当于后世的御林军)抒发内心不满情绪的诗。这个卫士本属于王畿内部队或宫廷卫队的士兵,祈父调他远征,使之久役,有家难归,故怨而作此诗。《毛诗序》说:“《祈父》,刺宣王也。”郑笺补充说:“刺其用祈父不得其人也。”方玉润《诗经原始》径直说:“禁旅责司马征调失常也。”按古制,保卫王室和都城的武士只负责都城的防务和治安,在一般情况下是不外调去征战的。但这里,掌管王朝军事的祈父(司马)却破例地调遣王都卫队去前线作战,致使卫士们心怀不满。前人多以为此诗作于周宣王三十九年(公元前789年)王师在千亩受挫于姜戎之时。

  • 《哭护国上人》

    昔喜三身净,今悲万劫长。不应归北斗,应是向西方。舍利众生得,袈裟弟子将。鼠行残药碗,虫网旧绳床。别起千花塔,空留一草堂。支公何处在,神理竟茫茫。

  • 《李参政请赞》

    这汉没量罪过,不合引惹措大。被渠笑时藏刀,杀却吾祖达磨,不知有底冤雠,一向兴灾作祸,杲上府诺,惺惺著,莫教话堕。

  • 《九日题湖阳县斋》

    去岁重阳尚故乡,今朝官舍又重阳。人情不似黄花好,处处相逢一种香。

  • 《松阳南岩夜归》

    走下南岩踏黑归,苍林拥迳白光微。马湖桥上消摇甚,飞度前村露满衣。

  • 《游华盖山容成洞天》

    小雨廉纖早酿寒,清晨来访道家山。寂寥玉座缨香覆,点缀碧岩枫叶丹。地胜七山星有斗,人疑千岁鹤飞还。閒繙洞简寻真诀,脉望难求发似环。

  • 《西湖所见》

    绿兰干哀水鳞鳞,苏小门前柳弄春。听得语声娇不见,隔帘佯唤卖花人。

版权所有©学知识网词语词典   网站地图 辽ICP备170134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