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凄风行,伤饥灶也》

凄风细雨何连绵?昼暗如夜飞湿烟。
几千万家东海边,六七十日无青天。
生计断绝,老人幸先就下泉。
孩提无襦,长随母眠;阿母眠醒,腹馁不得眠。
壮者起望西邻,乞食尘市,不复来还。
回望东邻,八口闭柴扉,扉外青草春芊芊。
水响溅溅,鬼泣涟涟。
官长惄然,分俸籴谷,更日夕劳苦,劝富户各出籴谷金钱。
富户踟蹰聚议,此户彼户,一斛两斛商量捐。

作者介绍

吴嘉纪(1618年-1684年),字宾贤,号野人,江苏东台人(清代属于扬州府泰州)。出生盐民,少时多病,明末诸生,入清不仕,隐居泰州安丰盐场。工于诗,其诗法孟郊﹑贾岛,语言简朴通俗,内容多反映百姓贫苦,以“盐场今乐府”诗闻名于世,得周亮工、王士禛赏识,著有《陋轩诗集》,共收入诗歌1265首。上海古籍出版社有《吴嘉纪诗笺校》本。

吴嘉纪的生平

  在中国文学史上,明末清初曾出现一位著名的盐民诗人,他就是号称布衣诗人的吴嘉纪。

  吴嘉纪,安丰场(今东台市安丰镇)人,字宾贤,号野人,生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祖父吴凤仪是明代著名哲学家王心斋的学生。吴嘉纪少时受业于吴凤仪的弟子刘国柱,因天资聪明参加府试,名列前茅,中第一名秀才。他出身清贫,年轻时烧过盐,家无余粮,虽丰年常断炊,但不以为苦。喜读书做诗,好学不倦,曾应府试,但因亲见明王朝覆灭,清兵南下,居民惨遭屠杀,遂绝意仕途,隐居家乡。诗人虽不是灶户,但也穷得衣食不周,朝不谋夕。住所仅草屋一楹,名其为“陋轩”。由于住所四周杂草丛生,蓬蒿遍地,而他却终日把卷苦吟,不与外人往还,故人又称他为“野人”。他也乐以“野人”为号。扬州诗友汪楫(舟次)访问地方文人学士,得知吴野人安贫乐道,长于吟咏,又自立一家,遂将其诗送两淮盐运使周亮工阅览,周又转扬州推官王士祯,王十分推崇,说:“有才如嘉纪天下之人不知也,乡曲之人不知之也,独有一汪楫知之。”周、王二人都为诗卷作序,随后由泰州分司汪兆璋(芾斯)搜集吴诗400首刊刻问世,从此名闻四方。

  由于长期生活在贫民中间,亲身体验了官吏、盐商对灶民的剥削和频仍的水灾、军输对灶民的侵害,对此,他终日把卷苦吟,从而写出了大量反映社会黑暗,民不聊生的诗篇。他的诗以其真实而深刻的内容和高度概括的手法,反映了当时劳苦大众苦不堪言的生活困境和自己的思想感情。汪懋麟评“五七言近体﹐幽峭冷逸﹐……自脱拘束。至所为今乐府诸篇,即事写情,变化汉﹑魏痛郁朴远﹐自为一家之言”。吴周祚在诗序中称其“冰霜高洁、刻露清秀,不得指为何代何体,要自成其为野人之诗”。如他在描写盐民生活的《绝句》诗中写道:

  白头灶户低草房,六月煎盐烈火旁。走出门前炎日里,偷闲一刻是乘凉。

  吴嘉纪的夫人王睿,字智长,是个甘守贫困、志趣高洁的女词人。她是明代著名的“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的后裔。王睿自幼聪明好学,继承了王艮质朴的唯物论和平民思想,勤于作词。与吴嘉纪结为夫妇后,志趣相投,吴嘉纪将自己诗集题名为《陋轩诗》,王睿也将自己词集题名为《陋轩词》,一诗一词,珠联璧合,均为时人所推崇。1683年秋,王睿逝世,吴嘉纪写了《哭妻王氏》诗12首,悲恸欲绝。诗序云:“(王氏)归余四十五年,尝愿先余死。问之,曰:冀得君挽诗耳。今子死,余哭子有诗。涕泗之时,诗愧不工,然子愿酬矣!子愿获酬,余悲可胜言哉!”由于女词人生前太穷,《陋轩词》未能印行,连原稿也不知下落。翌年,67岁的吴嘉纪也在悲痛和穷愁潦倒中离开了人间,他身后萧条,由挚友汪舟次、程云家为其料理丧事,汪舟次题写墓碑:“东淘布衣吴野人先生之墓”。辛亥革命后,由南通著名实业家张謇资助,树立了石牌坊,设了石桌、石凳等,张謇亲笔为牌坊撰写了对联:蒹葭秋水伊人思,禾黍西风故国愁。

作品评述

《凄风行,伤饥灶也》是清代吴嘉纪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凄风细雨何连绵?
昼暗如夜飞湿烟。
几千万家东海边,
六七十日无青天。

生计断绝,老人幸先就下泉。
孩提无襦,长随母眠;
阿母眠醒,腹馁不得眠。

壮者起望西邻,乞食尘市,不复来还。
回望东邻,八口闭柴扉,
扉外青草春芊芊。

水响溅溅,鬼泣涟涟。
官长惄然,分俸籴谷,
更日夕劳苦,劝富户各出籴谷金钱。

富户踟蹰聚议,此户彼户,
一斛两斛商量捐。

中文译文:
凄风细雨何其连绵?
白天暗如夜晚,湿雾飘飞。
海边的几千万家庭,
已经六七十天没有见到蓝天。

生活来源断绝,老人幸运地先去了泉水。
孩子们没有衣物,只能跟随母亲一起睡觉;
母亲醒来,饥饿使她无法入睡。

年轻人起身向西邻眺望,乞求食物于尘市,但再也没有回来。
回望东邻,八口人关上柴门,
门外青草春意盎然。

水声哗哗,鬼哭泣泣。
官长心生惶恐,分发薪俸和谷物,
日复一日地辛劳,劝说富户捐出谷物和金钱。

富户犹豫不决地聚集商议,这家那家,
商量着捐出一斛两斛的数量。

诗意和赏析:
《凄风行,伤饥灶也》这首诗词描绘了清代社会中的贫困和饥荒景象。凄风细雨象征着恶劣的自然环境,连绵不断的雨水使白天变得昏暗,让人感到无尽的沮丧和绝望。诗中提到的东海边的几千万家庭,揭示了当时广泛存在的生计困难和饥荒问题。

诗中描绘了老人和孩子们的困境。老人幸运地找到了泉水作为生活来源,而孩子们却没有足够的衣物,只能依附于母亲。母亲面对饥饿无法入睡的情景,表达了对生活困顿的无奈和苦楚。

诗中还描写了年轻人乞食的情景,他们往西邻眺望,但却再也没有回来,显示了乞讨者的凄凉命运。同时,诗中通过对东邻的描绘,展示了一家人封闭的家门和外面青草茂盛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水声哗哗、鬼哭泣泣的描绘,增添了一种悲凉和凄楚的氛围,使读者对诗中描绘的贫困和饥荒之苦感同身受。

诗的最后部分提到官长分发薪俸和谷物,劝说富户捐出谷物和金钱,以缓解贫困和饥荒。然而,富户们踟蹰不前,在商议中犹豫不决,对于捐助的数量也只是商量着一斛两斛。这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富贵人家对于救助贫困的态度和行动的不足。

整首诗通过对贫困和饥荒景象的描绘,以及对不同人群的生活困境的刻画,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不公和贫富差距的关切和愤慨。诗中凄凉的画面和悲切的情感,让人们思考社会的艰难现实和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与关怀。

这首诗词以清代社会的贫困和饥荒为背景,通过真实的描写和深情的抒发,展现了人们在困境中生存的艰难和无奈,以及对社会不公和贫富差距的思考与呼唤。它提醒人们珍惜现有的幸福和福祉,同时也呼吁社会的关注和帮助,共同努力改善贫穷和不公的现状。

  • 《咏史上·汲黯》

    东北民思虀主父,西南人欲粉唐蒙。汉家社稷何依倚,黯直粗疏一病翁。

  • 《浣溪沙(美人)》

    艳艳春娇入眼波。劝人金盏缓声歌。不禁粉泪揾香罗。暮雨朝云相见少,落花流水别离多。寸肠争奈此情何。

  • 《幽居岁暮》

    冉冉忘年往,纷纷厌事来。庭除多草莽,几砚亦尘埃。园为畦蔬到,门因汲水开。偶闻林鸟语,太息又春回。

  • 《宿山中僧》

    不爇香炉烟,蒲团坐如铁。尝想同夜禅,风堕松顶雪。

  • 《凤吹笙曲(一作凤笙篇送别)》

    仙人十五爱吹笙,学得昆丘彩凤鸣。始闻炼气餐金液,复道朝天赴玉京。玉京迢迢几千里,凤笙去去无穷已。欲叹离声发绛唇,更嗟别调流纤指。此时惜别讵堪闻,此地相看未忍分。重吟真曲和清吹,却奏仙歌响绿云。绿云紫气向函关,访道应寻缑氏山。莫学吹笙王子晋,一遇浮丘断不还。

  • 《早行》

    客兴谓已旦,出视见落月。瘦马入荒陂,霜花重如雪。海风吹万里,两耳冻几脱。岁晏已苦寒,近北尤凛洌。况当清晓行,溯此原野阔。笠飞带绕颈,指强不得结。农家烟火微,炙手粗可热。岂能迂我留,而就苟且活。仰头视四宇,夜气亦渐豁。苦心待正书,白日想不缺。

版权所有©学知识网词语词典   网站地图 辽ICP备170134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