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蠹书害少,人蠹书害多。
虫蠹曝已去,人蠹当如何。
邵雍(一○一一~一○七七),字尧夫。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州),早年随父移居共城(今河南辉县)苏门山下,筑室苏门山百源上读书,学者称百源先生。与周敦颐、程颐、程颢齐名,以治《易》、先天象数之学着称。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定居洛阳,以教授生徒爲生。嘉祐七年(一○六二),西京留守王拱辰就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五代节度使安审琦宅故基建屋三十间,爲雍新居,名安乐窝,因自号安乐先生。仁宗嘉祐及神宗熙宁初,曾两度被荐举,均称疾不赴。富弼、司马光、吕公着等退居洛阳时,恒相从游。熙宁十年卒,年六十七。哲宗元祐中赐謚康节。有《伊川击壤集》二十卷。《宋史》卷四二七有传。 邵雍诗,以张蓉镜,邵渊耀跋明初刻《伊川击壤集》爲底本。校以一九七五年江西星子县宋墓出土之《邵尧夫先生诗全集》九卷(简称宋本)、蔡弼重编《重刊邵尧夫击壤集》六卷(简称蔡本),及元刻本(简称元本)、明隆庆元年黄吉甫刻本(简称黄本)、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底本编末之集外诗与新辑得之集外诗合编爲第二十一卷。
《曝书吟》是宋代邵雍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虫蠹书害少,人蠹书害多。
虫蠹曝已去,人蠹当如何。
诗意:
这首诗词通过虫蠹书籍和人腐蚀书籍的比喻,表达了对书籍保存和利用的思考。诗人通过对比虫蠹和人腐蚀书籍的情况,探讨了书籍保存的重要性以及人们对待书籍应该采取的态度。
赏析:
《曝书吟》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书籍保存和阅读的关切。首先,诗中提到"虫蠹书害少,人蠹书害多",暗示了虫蠹对书籍的危害相对较小,而人的腐蚀对书籍的破坏更为严重。这里的"虫蠹"和"人蠹"具有象征意义,指代的是对书籍的不珍惜和滥用。
接着,诗人用"虫蠹曝已去,人蠹当如何"表达了对于虫蠹已经被曝晒而消失的书籍的遗憾,以及对人们对待书籍的忧虑。诗中的"曝"意味着将书籍暴露在阳光下,以消除虫蠹,但也可能导致书籍的损坏。诗人在这里提醒人们要注意保护书籍,同时也暗示了书籍在阳光下曝晒的同时也能被人们广泛阅读和传播。
整首诗词通过对虫蠹和人腐蚀书籍的对比,传达了保护书籍和正确对待书籍的重要性。它呼吁人们珍惜书籍、善待书籍,并认识到书籍对于个人和社会的价值。同时,这首诗词也反映了宋代时期对于文化传承和读书教育的关注。
尧德被四表,其本在身修。江河水稽天,发源乃涓流。人忍於搏虱,习熟且解牛。象箸与玉杯,漆器实其由。斯须失兢畏,恶名溢九州。始乎为善士,终可蹈轲丘。孰置汝太山?孰挤汝污沟?降福孰汝私?得祸孰汝雠?圣狂在一念,祸福皆自求。易箦汝所知,垂死勿惰偷。
南渡盛时,壬寅之秋,生此伟人。是皇家柱石,端平君子,吾儒宗主,意一先生。自起丹山,晋登紫府,天下欣然望太平。至夷狄,亦慕吾中国,司马声名。愿君为尧舜之君。举一世民皆尧舜民。羡当年三渐,直声已著,近来四蜀,先虑尤深。事验平凉,眷隆当宁,指日须还公秉钧。愿公寿
独倚危楼一望长,恼人情处是斜阳。神州更在斜阳外,纵使无情也断肠。
水向东流竟不回,红颜白发递相催。壮心暗逐高歌尽,往事空因半醉来。云护雁霜笼澹月,雨连莺晓落残梅。西楼怅望芳菲节,处处斜阳草似苔。
祁山之西当太白,战士弯弓抱明月。散烧烟火夜宿兵,遥见狼头一星灭。明朝探骑前来报,为言敌死秦川道。牌使前呼大队回,鹅车砲坐埋青草。黄河口,清水头,不声呜呼咽河不流。军中遗言更惨酪,灵夏名王亦屠戮。中间被掠边丁苦,牧放牛羊食禾黍。牛羊得食人转饥。日想南朝拜降去
秦人江上见,握手便沾衣。近日相知少,往年亲故稀。远游何处去,旧业几时归。更向巴陵宿,堪闻雁北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