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云过尽星河烂。
炉烟未断蛛丝满。
想得两眉颦。
停针忆远人。
河桥知有路。
不解留郎住。
天上隔年期。
人间长别离。
陈师道(一○五三~一一○二),字履常,一字无己,自号后山居士,学者称后山先生,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家贫,苦志好学。年十六,以文谒曾巩,遂留受业。神宗熙宁中,王安石经学盛行,师道心非其说,绝意仕进。元丰四年(一○八一),曾巩奉诏修史,荐入史馆,以布衣未果。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四月,以苏轼等荐(《苏轼文集》卷二七《荐布衣陈师道状》),起爲亳州司户参军,充徐州教授(本集《谢徐州教授启》)。七月,除太学博士(《续资治通鑑长编》卷四三○),因五月间曾託疾乞假到南京见苏轼,仍罢爲徐州教授(本集《谢再授徐州教授启》)。五年,移颍州教授(任渊《后山年谱》)。绍圣元年(一○九四),坐苏轼余党,谪监海陵酒税(本集《与鲁直书》)。二年,调彭泽令,以母丧未行,家居六年。元符三年(一一○○),除棣州教授,未赴,召爲秘书省正字(《后山年谱》)。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一一○一),扈从南郊,天寒无绵衣,以寒疾卒于十二月二十九日,年四十九。遗着由门人魏衍编爲《彭城陈先生集》二十卷,其中诗六卷,四百五十六篇(魏衍《彭城陈先生集记》),已佚。有《后山居士文集》(二十卷,收诗多于魏本)、《后山先生集》(二十卷)及任渊《后山诗注》传世。《宋史》卷四四四有传。 陈师道诗,以宋蜀刻大字本《后山居士文集》(有绍兴二年谢克家序)爲底本(卷六原缺第二十二页,据目录以宋刻《后山诗注》本补足)。校以宋刻《后山诗注》(残存卷三下至六,藏北京图书馆,简称宋注本)、高丽活字本《后山诗注》十二卷(出明弘治十年袁宏刻本,《四部丛刊》据此影印,简称高丽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后山诗注》十二卷(简称库注本),清雍正八年(一七三○)赵骏烈刻本《后山先生集》二十四卷(据明弘治十二年马暾刻本《后山先生集》三十卷重编,简称赵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后山集》二十四卷(简称四库本)、张钧衡《适园丛书》本《陈后山集》三十卷(一九一四年据旧钞本翻刻,简称张本)。除宋刻残本外,五本共同的异文校语简作各本。凡底本失收而见于校本诸诗,编爲第七卷,新辑集外诗附后。
《菩萨蛮(七夕)》是一首宋代诗词,作者是陈师道。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行云过尽星河烂。
炉烟未断蛛丝满。
想得两眉颦。
停针忆远人。
河桥知有路。
不解留郎住。
天上隔年期。
人间长别离。
中文译文:
飘动的云彩掠过繁星点缀的银河。
炉烟尚未散去,蜘蛛丝已经缠满。
想起两只眉毛紧锁的情景。
停下手中的针线,怀念远方的人。
河桥知晓通往的路。
却不明白为何留不住心爱的人。
天上的时间隔绝了彼此。
人间的长久分离。
诗意和赏析:
《菩萨蛮(七夕)》这首诗词描绘了一种寂寞和思念的情感。诗中以天上的星辰和人间的离别为背景,表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孤独和对远方人的思念之情。
首句"行云过尽星河烂"表达了云彩飘动的景象,暗示着时间的流逝,星河闪耀的美丽景色暗示着人间的喧嚣与繁忙。第二句"炉烟未断蛛丝满"通过炉烟未散去、蜘蛛丝缠满的描写,形象地表达了人世间的寂寞和荒凉。
接下来的两句"想得两眉颦,停针忆远人"表达了作者思念远方人的情感。眉毛紧锁的情景揭示了作者内心的忧伤和思虑。停下手中的针线,回忆远方的人,进一步强调了作者的孤独和对他人的思念之情。
"河桥知有路,不解留郎住"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离别和别离的无奈和疑惑。河桥是通往他人的路,但作者却不明白为何留不住心爱的人。
最后两句"天上隔年期,人间长别离"则用天上的时间和人间的离别来暗示两地的隔绝。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对长久分离的痛苦和无奈之情。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表达内心情感的方式,表现了作者在七夕这个节日感受到的孤独和离别之苦。诗词中的意象与情感相结合,给人一种忧伤和思念的感觉,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离别的无奈和对爱情的渴望。
得让酿法乃尔佳,连引数杯极口夸。须臾忘物亦忘我,是非荣辱不可加。儿童相随拍掌笑,阿翁醉也扶归家。平生故人赵半刺,遗骑折送园中花。饮酒不待劝,夜如何其月欲斜。倒著接(上四下离)自起舞,笛声趁拍鼓三挝。陶陶兀兀意有得,小姬在傍双髻丫。驱令磨墨具氏笔,满幅大草飞
王族亲无儗,皇图庆有归。神枢曾感电,仙寝忽藏衣。正阼尊仁统,新阡袝濮园。朝廷恩称义,孝奏岂天违。
陵上有老柏,柯叶寒苍苍。朝为风烟树,暮为宴寝床。以其多奇文,宜升君子堂。刮削露节目,拂拭生辉光。玄斑状狸首,素质如截肪。虽充悦目玩,终乏周身防。华彩诚可爱,生理苦已伤。方知自残者,为有好文章。
门前宫槐陌,是向欹湖道。秋来山雨多,落叶无人扫。
乘云飞去不辞家,女几荒祠一径斜。溪入乱云鸣佩玦,树蟠苍石老龙蛇。夜寒玉镜悬清月,天碧霓衣曳彩霞。陵谷易迁尘骨老,衰颜更欲服丹砂。
中怜牒讼汩华年,赖有神交肯惠然。万石同登高柳外,一尊相属晚花前。浮云空解遮人境,止水何曾染世缘。安得小舟民衔尾,风樯激箭不须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