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霞收尽寒烟绿。
江山一片团明玉。
欹枕画楼风。
愁生草际蛩。
金茎秋未老。
两鬓吴霜早。
忍负广寒期。
清尊对语谁
李弥逊(一○八九~一一五三),字似之,号筠溪居士,又号普现居士,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徽宗大观三年(一一○九)进士,调单州司户。政和四年(一一一四)除国朝会要所检阅文字。八年,擢起居郎,因上封事剀切,贬知卢山县。宣和七年(一一二五),知冀州。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召爲卫尉少卿,出知端州。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除淮南路转运副使。绍兴二年(一一三二),知饶州。五年,知吉州。七年,迁起居郎,试中书舍人。八年,试户部侍郎。九年,因反对议和忤秦桧,出知漳州。十年奉祠,归隐福建连江西山。二十三年卒。有《筠溪集》二十四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又《甘露集》(《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八),已佚。《宋史》卷三八二有传。 李弥逊诗,以丁氏八千卷楼藏李鹿山原藏《竹谿先生文集》爲底本(藏南京图书馆)。参校朱彝尊藏明钞本(简称明本,藏上海图书馆)、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筠溪集》(简称四库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诗词:《菩萨蛮(富季申见约观月,以病不能往·夜分独卧横山阁,作此寄之)》
中文译文:
夕阳渐渐褪去余辉,寒烟笼罩着江山如翡翠。
我枕着斜倚的画楼,感叹忧愁滋生在青草中的蛩蛩声。
金茎的秋天尚未衰老,我的两鬓早已覆盖吴地的霜。
我愿意忍受着漫长的寒冷,等待着明月的到来。
我举起清酒杯,与谁共语?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李弥逊写给约友观赏月亮的诗。诗人因病无法亲自前往,夜晚独自卧在横山阁,抒发思念之情,寄托了自己的心声。
诗的开篇以自然景色描绘,夕阳余晖褪去,寒烟笼罩江山,给人一种幽静而凄凉的感觉。接下来,诗人以个人感受表达愁绪,枕着斜倚的画楼,感叹忧愁滋生在青草中的蛩蛩声。这里的画楼和青草都是意象,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忧伤。
接下来的两句"金茎秋未老,两鬓吴霜早",通过描写秋天的金茎和诗人自己的两鬓,表达了岁月的流逝和自身的衰老。金茎秋未老,意味着秋天尚未完全衰老,而诗人自己的两鬓却早已有了吴地霜的覆盖,暗示了诗人的年华已逝。
最后两句"忍负广寒期,清尊对语谁"表达了诗人的心愿。诗人愿意忍受漫长的寒冷,等待着广寒明月的到来,而他举起清酒杯,不知与谁共同分享自己的心事。
整首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描绘诗人的内心感受,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展现了宋代士人的忧思与情感。同时,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描写秋天的金茎和诗人自己的两鬓,凸显了岁月无情的变迁,以及诗人对于时间的担忧与无奈。整首诗意蕴含深厚,情感真挚,是一首具有典型宋代特色的诗作。
雨霁风光,春分天气。千花百草争明媚。画梁新燕一双双,玉笼鹦鹉爱孤睡。薜荔依墙,莓苔满地。青楼几处歌声丽。蓦然旧事上心头,无言敛皱眉山翠。
槛前溪夺秋空色,百丈潭心数砂砾。松筠条条长碧苔,苔色碧于溪水碧。波回梳开孔雀尾,根细贴著盘陀石。拨浪轻拈出少时,一髻浓烟三四尺。山光日华乱相射,静缕蓝鬐匀襞积。试把临流抖擞看,琉璃珠子泪双滴。如看玉女洗头处,解破云鬟收未得。即是仙宫欲制六铢衣,染丝未倩鲛人
江左风流久擅名,成章掷地作金声。清新俟逸俱难及,若比前贤更老成。
稻获空云水,川平对石门。寒风疏落木,旭日散鸡豚。野哭初闻战,樵歌稍出村。无家问消息,作客信乾坤。
撤幕愁归燕,颓垣警睡龙。鱼声飞玉署,花梦破橘窗。紫诏传三省,黄巾出两江。何时舞干羽?尽使有苗降。
衮冕有人妖,锺鼓成国蠹。可怜凌霜干,不作济川具。三易朝吾车,六诗暮吾辅。岂亦不自娱,菊径而兰亩。